人机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角色重构
发布时间:2021-01-07 16:18
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诉求。教师作为教育实践领域的核心参与者,其专业内涵的边界、知识权威的地位以及教学设计工作范式,均在人工智能作用下发生巨大变革。在对教育进行回归原点式的反思与审视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限度与教育本质的理性向度相融合,以技术使用哲学作为思考框架,提出教师应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完成角色重构,成为:积极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者,为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迭代提供动力与知识源;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建构者,探索并规范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理性使用路径,完成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和导向的自我更新与自主建构;自觉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责任者,不仅对最终技术使用行为负责,而且为学习者理性使用技术提供可借鉴和模仿的榜样。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20,41(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人机协同:人工智能环境中教师工作新场域
(一)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内涵及边界的挑战
1. 人工智能的应用扩展了教师实践活动的边界
2. 人工智能的应用弱化了教师知识权威的传统地位
3. 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的工作范式
(二)人机协同: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
1. 通过人机协同,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匹配
2. 通过人机协同,实现固化预设与动态生成性的互融
3. 通过人机协同,强化以“你—我”关系为核心的师生交往
三、人机协同环境中教师角色重构
(一)积极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者
(二)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建构者
(三)自觉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责任者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J]. 朱德全,许丽丽.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9)
[2]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访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玛格丽特·尼斯教授[J]. 徐鹏. 开放教育研究. 2019(04)
[3]风险预测与忧患深思: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冲击与变革——哲学与伦理的思考[J]. 刘盾,刘健,徐东波. 高教探索. 2019(07)
[4]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新释——基于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视角[J]. 杨绪辉,沈书生.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5)
[5]“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 余胜泉,王琦.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4)
[6]未来教育视域下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J]. 吕鹏,朱德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1)
[7]技术的现代维度与教育价值[J]. 顾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6)
[8]“互联网+教学”: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J]. 李爽,林君芬.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0)
[9]何去何从?通用人工智能视域下未来的教师与教师的未来[J]. 刘凯,隆舟,刘备备,王伟军,王培.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10]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研究:一种纲领性探索[J]. 蔡连玉,韩倩倩.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0)
本文编号:2962860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20,41(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人机协同:人工智能环境中教师工作新场域
(一)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内涵及边界的挑战
1. 人工智能的应用扩展了教师实践活动的边界
2. 人工智能的应用弱化了教师知识权威的传统地位
3. 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的工作范式
(二)人机协同: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
1. 通过人机协同,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匹配
2. 通过人机协同,实现固化预设与动态生成性的互融
3. 通过人机协同,强化以“你—我”关系为核心的师生交往
三、人机协同环境中教师角色重构
(一)积极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者
(二)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建构者
(三)自觉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责任者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J]. 朱德全,许丽丽.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9)
[2]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访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玛格丽特·尼斯教授[J]. 徐鹏. 开放教育研究. 2019(04)
[3]风险预测与忧患深思: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冲击与变革——哲学与伦理的思考[J]. 刘盾,刘健,徐东波. 高教探索. 2019(07)
[4]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新释——基于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视角[J]. 杨绪辉,沈书生.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5)
[5]“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 余胜泉,王琦.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4)
[6]未来教育视域下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J]. 吕鹏,朱德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1)
[7]技术的现代维度与教育价值[J]. 顾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6)
[8]“互联网+教学”: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J]. 李爽,林君芬.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0)
[9]何去何从?通用人工智能视域下未来的教师与教师的未来[J]. 刘凯,隆舟,刘备备,王伟军,王培.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10]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研究:一种纲领性探索[J]. 蔡连玉,韩倩倩.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0)
本文编号:2962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96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