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9:08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压弹力的研究,通过团体辅导干预实验探索出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青少年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聂衍刚编制的《自我概念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以及《自我压弹量表(ER89)》为工具,以广州市一所中学的初二7个班学生为被试,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特点: 1)青少年的体貌评价及自尊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对自我体貌的评价比女生高,自尊感也比女生强。 2)消极应对与性别差异显著,与是否独生差异不显著。男生比女生更普遍选择消极应对方式。 2.除了焦虑感与心理压弹力的相关不显著外,自我概念的其余因子都与心理压弹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概念中的品德评价与自尊感对其心理压弹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3.青少年的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压弹力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则与心理压弹力没有显著的相关 4.团体辅导后的自我概念比辅导前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提升,但应对方式的提升不显著。证实了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提升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提高进一步也导致了压弹力的提升。
【关键词】:青少年 自我概念 应对方式 心理压弹力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11-12
  • ABSTRACT12-13
  • 1. 绪论13-15
  • 1.1 问题的提出13-14
  •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14-15
  • 1.2.1 研究的意义14
  • 1.2.2 研究的目的14
  • 1.2.3 研究的内容14-15
  • 2. 文献综述15-28
  • 2.1 自我概念的文献综述15-18
  • 2.1.1 自我概念的研究概况15
  • 2.1.2 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15-17
  • 2.1.3 自我概念的发展规律17-18
  • 2.2 应对方式的文献综述18-19
  • 2.2.1 应对方式的研究概况18
  • 2.2.2 应对方式的理论模型18-19
  • 2.2.3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19
  • 2.3 心理压弹力的文献综述19-23
  • 2.3.1 心理压弹力的研究概况19-21
  • 2.3.2 心理压弹力的理论模型21-23
  • 2.3.3 心理压弹力的影响因素23
  • 2.4 团体辅导的文献综述23-25
  • 2.4.1 团体辅导的研究概况23-24
  • 2.4.2 团体辅导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24-25
  • 2.5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的关系25-27
  • 2.6 以往研究的不足27-28
  • 3. 研究设计28-33
  • 3.1 研究假设28-29
  • 3.1.1 对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构想28-29
  • 3.1.2 独创及新颖之处29
  • 3.2 研究方法29-31
  • 3.2.1 被试29
  • 3.2.2 研究方法29
  • 3.2.3 研究工具29-31
  • 3.3 实验步骤31
  • 3.4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团体辅导步骤31-33
  • 4. 研究结果33-37
  • 4.1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心理压弹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特点33-34
  • 4.1.1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特点33
  • 4.1.2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特点33-34
  • 4.1.3 青少年的心理压弹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特点34
  • 4.2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之间的关系34-35
  • 4.3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的各因子回归分析35-36
  • 4.4 团体辅导干预前后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的比较36-37
  • 5. 分析与讨论37-42
  • 5.1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心理压弹力总体状况的关系37-38
  • 5.2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38
  • 5.3 青少年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的关系38-39
  • 5.4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的关系39-40
  • 5.5 团体辅导在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中的作用40-41
  • 5.6 团体辅导的作用41-42
  • 6. 结论42-43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3-44
  • 8. 参考文献44-50
  • 9. 致谢50-51
  • 10. 附录51-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潇镥;;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2 李洁;李盛楠;;自我概念研究的几个维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3 周喜华;;高校留级生的学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3期

4 张宜敏;;浅谈外语语音学习假设及其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5 邱鸿钟;陈晓云;马利军;;广州公交车司机压力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6 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7 蒋燕宾;;基于大专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8 毕会英;张琦;;浅析大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研究[J];华章;2011年23期

9 龚雨玲;;武警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10 宁凯;;基于应对理论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凯平;范兴华;刘儒德;;农村儿童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卢雪;;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张正银;;儿科新护士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一;利用自我概念进行求职定位[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2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记者 温云楠;我区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5.87倍[N];阿勒泰日报;2008年

4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向前;组织形象与成员认同[N];中国质量报;2008年

6 宏宇;日本新一届内阁组建完成[N];工人日报;2010年

7 王志铭;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6年

8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董飞侠;两手准备,应对田间皮炎[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 李欢欢 程灶火;焦虑亦成疾[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志坚;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徐冰;两面性与真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应爱玲;自我概念在高端教育产品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孙晓玲;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明;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万德智;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4 贾婧;大学生交流恐惧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玲;武警士兵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寒春;大学新生交流恐惧与其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玮;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焦虑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国刚;美术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7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2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