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9:03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农民工群体日益增大,跟随他们一起进入城市的孩子成了流动儿童。由于环境的改变,流动儿童已表现出相应的适应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同伴关系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经过自我概念的中介。本研究考察自我概念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效应。 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成都市两所小学中三年级到六年级的420名流动儿童作为被试进行调查,证明了自我概念对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 1.在流动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中,被忽略型是除普通型以外数量最多的。流动儿童友谊质量的结构较为合理,但总体水平不高。女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比男生好。社会影响的年级差异显著,三年级高于六年级、四年级高于五年级、五年级高于六年级。冲突解决策略、陪伴与娱乐、肯定与关心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冲突与背叛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与社会性之间显著相关。普通型同伴接纳类型与自我概念中的学业显著正相关。同伴接纳类型中的普通型与体能、学业和自我概念总分由显著正相关。 3.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对其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自我概念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自我概念在肯定与关心和学校适应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概念在冲突解决策略、陪伴与娱乐和学校适应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 同伴关系 自我概念 学校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研究背景9-10
  • 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5
  • 2.1 文献综述10-22
  • 2.1.1 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10-13
  • 2.1.2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13-20
  • 2.1.3 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20-22
  • 2.2 问题提出22-25
  • 2.2.1 已有研究的不足22
  • 2.2.2 问题提出22
  • 2.2.3 核心概念的界定22-23
  • 2.2.4 研究假设23
  • 2.2.5 研究意义23-25
  • 3 研究设计25-29
  • 3.1 研究方法25
  • 3.2 研究工具与评估标准25-26
  • 3.2.1 同伴提名测量25
  • 3.2.2 友谊质量问卷25-26
  • 3.2.3 自我概念量表26
  • 3.2.4 学校适应量表26
  • 3.3 研究对象26-27
  • 3.4 施测程序27-29
  • 3.4.1 预测27
  • 3.4.2 各问卷信度分析27-28
  • 3.4.3 正式施测28
  • 3.4.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28-29
  • 4 研究结果29-47
  • 4.1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描述性分析29-31
  • 4.1.1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描述性分析29-30
  • 4.1.2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描述性分析30
  • 4.1.3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描述性分析30-31
  • 4.2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31-34
  • 4.2.1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年级差异31-32
  • 4.2.2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32-34
  • 4.3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34-41
  • 4.3.1 动儿童自我概念的性别、年级差异34-35
  • 4.3.2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35-36
  • 4.3.3 流动儿童同伴接纳类型与自我概念的关系36-37
  • 4.3.4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和同伴接纳上的交互效应37-39
  • 4.3.5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39-40
  • 4.3.6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40-41
  • 4.4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41-47
  • 4.4.1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41-42
  • 4.4.2 自我概念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效应42-45
  • 4.4.3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结构模型45-47
  • 5 讨论47-55
  • 5.1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描述性特征47-48
  • 5.2 同伴关系的特点48-49
  • 5.2.1 同伴关系的性别、年级差异48-49
  • 5.2.2 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49
  • 5.3 自我概念的特点49-53
  • 5.3.1 自我概念的性别、年级差异50
  • 5.3.2 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50-51
  • 5.3.3 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同伴接纳上交互效应51-52
  • 5.3.4 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52-53
  • 5.4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53-55
  • 5.4.1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53
  • 5.4.2 自我概念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效应53-55
  • 6 小结55-56
  • 7 教育启示56-57
  • 8 研究总结57-58
  • 参考文献58-63
  • 附录63-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宜敏;;浅谈外语语音学习假设及其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2 毕会英;张琦;;浅析大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研究[J];华章;2011年23期

3 刘娟;陈亮;纪林芹;王姝琼;张文新;;童年晚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自我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4 肖燕秋;姚仁斌;李志刚;;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6期

5 朴婷姬;秦红芳;;朝鲜族海外留守青少年自我概念、家庭结构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6 程翠;张振新;张传印;;绘画治疗——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2期

7 罗贻雪;余毅震;杨奕;孙艳;;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外显自尊的相关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8 李萌;;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辅导[J];中学教育;2002年06期

9 胡芳芳;桑青松;;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负特点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10 邵建平;周凤华;;走出自卑 迈向自信——谈中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J];大众心理学;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萍;;浅谈智障儿童同伴关系的培养[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康春花;应晓菲;;儿童同伴关系的聚类分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德伟;;儿童能力与能力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张红;;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杨剑;田石榴;张园园;;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中的自我概念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谢晶;;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李雁;;初中生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关系及干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沃建中;申继亮;;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结构及发展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房文杰;;箱庭疗法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红梅;;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一;利用自我概念进行求职定位[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2 向前;组织形象与成员认同[N];中国质量报;2008年

3 本报通讯员 张波 王锃 冯超 本报记者 胡博理;莫让心灵长满草[N];河北日报;2004年

4 郭海燕;孩子如何早自立[N];山西日报;2000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林益楷;保面子的“德夏佩尔计谋”[N];健康时报;2005年

6 支友林;教育者要做一面好镜子[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侯玉波;心理学视角中的文化[N];浙江日报;2005年

8 福如海;别轻易对孩子说“你不行”[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9 萧兰;父母如何使子女更健康[N];山西科技报;2004年

10 职业规划师 薛亚芳;职业探索期如何应对“多动症”[N];人才市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志坚;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冰;两面性与真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应爱玲;自我概念在高端教育产品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7 孙晓玲;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龙斌;人的自我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梅;自我概念和大学英语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梅岑;MMORPG玩家自我概念和游戏化身的关联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咨询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步朝霞;爱伦·坡:文本与人格的统一体[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伟红;武警战士自我概念结构探讨与团体心理咨询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彭君姬;青少年依恋与自我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智;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佳;长春地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卢泽华;中国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风格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8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8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