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论教育扶贫的启蒙使命

发布时间:2021-09-19 16:27
  "教育扶贫的目的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无须讨论"的问题,然而作为泛化目的"脱贫"是否能够涵盖教育领域探讨扶贫问题的特殊性,并作为终极导向引领整个教育扶贫实践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扶贫是一个"创造新人"的过程,"扶"是为了"不扶",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通过"自我的祛昧",重新建立"我"与"自我"的关系,进而实现治理自己。从个体贫困的道德省察,到实践个体伦理,在推动"应为"向"能为"的转变过程中,实现对"美好生活"——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的追求。教育扶贫的启蒙使命基于个体,成于"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20,(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扶”是为了“不扶”
    (一)“扶志”:教育扶贫的前提
    (二)“摆脱未成熟状态”:摆脱不依赖于他人便无法脱离贫困的状态
二、自我的祛昧
    (一)“自知自己无知”
    (二)突破的勇气
    (三)创造
三、朝向“美好生活”的教育扶贫
    (一)对个体贫困的道德省察:叩问我们与“恶”的距离
    (二)实践个体责任伦理:从“应为”到“能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内在规定与创造路径——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释读[J]. 武潇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8(04)
[2]超越个体责任的政治责任——论艾利斯·扬的社会联结责任模式[J]. 孙秀丽,汪行福.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8)
[3]“活得好”与“做得好”:亚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两重含义[J]. 余纪元,林航.  世界哲学. 2011(02)
[4]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论汉斯·约纳斯[J]. 张旭.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2)
[5]忧那思等人的新伦理究竟新在哪里?[J]. 甘绍平.  哲学研究. 2000(12)



本文编号:3401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01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3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