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教育训练对自恋群体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16:48
  近年来,关于自恋水平与攻击行为的研究逐渐增多。攻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关于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也非常多。然而专门针对自恋群体的攻击行为的研究却非常少。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内在机制,确定自恋对攻击行为的潜在影响,本文在实验一中采用2(高自恋组vs.低自恋组)×2(批评情境vs.表扬情境)的混合设计来对此进行验证。并且在实验中,通过测量被试的威胁性认知、愤怒情绪、敌意归因水平以及使用统计手段具体分析其在特质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所处的作用,为实行干预手段提前做好准备。实验一的结果发现,高自恋被试在批评情境下更容易感到自我威胁,在威胁性认知、愤怒情绪、敌意归因三者的中介作用下更倾向于产生攻击行为。实验一的结论与国内外实验结果一致。由于本篇论文的最终实验目的是采取必要的干预方法来降低自恋群体的攻击行为,因此在实验二中,本文试图通过将高自恋组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两组,由干预组接受教育干预,低自恋组与没有接受干预的高自恋组作为对照组,以此来观察实验结果的差距,确定干预效果。结果发现,接受教育干预的实验组比没有接受教育干预的对照组表现出了攻击行为减少的趋势,且差异显著。为了进一步确定教育训...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教育训练对自恋群体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多种变量在自恋水平与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

效果图,自恋,攻击行为,中介效应


图 1 多种变量在自恋水平与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使用 Amos 软件画图并导入数据,根据软件功能将建构的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得到的模型拟合度良好(X2/df= .74,p=.057,TLI=.950,CFI=.990,RMSEA=.6)。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该结构模型中,自恋分数对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效应具有显著效应(β =.025,p <0.01)。且自恋分数能够正向预测威胁性认知倾向(β =.027,p <0.01),也就是说高自恋群体可能更容易产生威胁性认知倾向,误将他人意图曲解,产生受威胁的自我知觉。调查数据同样显示,威胁性认知能够正向预测愤怒情绪(β =0.59,p <0.01),愤怒情绪能够正向预测攻击行为水平(β=0.65,p <0.01)。同时,我们发现,威胁性认知能够正向预测敌意归因(β =0.62,p<0.01),敌意归因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攻击行为(β =0.38,p <0.0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恋水平不仅能够直接预测攻击行为,还能通过威胁性认知、愤怒情绪、敌意归因这一中介途径来间接影响攻击行为水平,且该路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攻击行为,自恋,均值


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提高自己对他人的感知能力,提高移情能情绪变化,适当减少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结果恋干预组、高自恋非干预组、低自恋组一个月后的攻击行为差自恋非干预组、低自恋组为对照)恋组别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后,让干预组接受一个月的教育一重复施测,以高自恋非干预组、低自恋组作为对照组,观测异情况来确定干预效果是否显著。对高自恋干预组、高自恋非组的攻击行为后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是三组攻击(F(2,97)=4.159,p <0.05, η2p= 0.28)。事后检验分析结果发现,自恋非干预组(p <.05)和低自恋组(p <.05)的攻击行为都具有恋干预组与低自恋组的攻击行为差异并不显著(p >0.05)。因此低高自恋群体的攻击行为有效。这一点在三组攻击行为的均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J]. 郭丰波,张振,原胜,敬一鸣,王益文.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2]状态自恋与攻击行为——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的多重中介作用[J]. 杨晨晨,李彩娜,王振宏,边玉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2)
[3]自恋概念的结构及其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J]. 王桂华,訾非,李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6)
[4]交往不良同伴对男性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 高玲,王兴超,杨继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5)
[5]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争论[J]. 滕召军,刘衍玲,郭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4)
[6]中学生自恋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J]. 闵韡,何宁.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5)
[7]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规范信念和移情的作用[J]. 段东园,张学民,魏柳青,周义斌,刘畅.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8]少年犯与普通中学生攻击敌意归因偏向分析[J]. 李静华,申田,郑涌.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5)
[9]道德推脱与大学生学术欺骗行为的关系研究[J]. 杨继平,王兴超,陆丽君,张力维.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4)
[10]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J]. 喻丰,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4)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研究[D]. 廖小伟.天津大学 2016
[2]抑郁倾向高中生归因特点与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D]. 韩含.鲁东大学 2015
[3]大学生自恋与浪漫关系满意度的关系:自尊与共情所起的作用[D]. 王雪.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大学生愤怒情绪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陈翠.山东大学 2010
[5]移情训练对留守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田维.西南大学 2009
[6]自尊、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 刘荣.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85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85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2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