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戴教育方式对初中生感戴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04 02:19
本文关键词:感戴教育方式对初中生感戴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积极力量都需要意识参与,人的有些力量已经成为自动化的机制。感戴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一种稳定的情感倾向。感戴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即心理和社会功能,前者是指感戴能够促进个体心理机能的提高,而后者是激发人们的互惠行为,建构个体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感戴进行干预训练,促使个体具有较高的感戴倾向,努力使感戴这股积极的力量也成为个体的一种自动化的心理机制,形成稳定的感戴倾向,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以长春市市区一所中学的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分别对两个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后测,其中感戴采用的是赵国祥、陈欣编制的《初中生感戴问卷》,而亲社会行为采用的是由Carlo等人编制的《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不同的干预方式,实验一班采用感戴心理活动课及感恩记录相结合的干预方式,而实验二班则进行了感戴心理活动课与非感恩记录相结合的干预,对照班没有进行其他任何干预处理,正常上感戴心理活动课。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感戴心理活动课干预方式,能显著提高初一学生感戴和亲社会行为水平。 (2)采用感戴心理活动课与感恩记录相结合的干预方式,能显著提高初一学生的感戴和亲社会行为水平 (3)对比两种干预方式,感戴心理活动课与感恩记录相结合的干预方式效果比仅采用感戴心理活动课的干预方式效果好。与后者相比,前者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戴和亲社会行为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 感戴 亲社会行为 感恩记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35.5;G4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1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8-13
- 1.1 文献综述8-12
- 1.1.1 感戴的概念及理论8-10
- 1.1.2 感戴的研究领域10
- 1.1.3 感戴与亲社会行为10-11
- 1.1.4 感戴的干预11-12
- 1.2 问题提出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假设12-13
- 2 研究方法13-17
- 2.1 研究被试13
- 2.2 研究工具13-14
- 2.2.1 初中生感戴测量13
- 2.2.2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测量13-14
- 2.3 研究程序14-15
- 2.3.1 实验前测14
- 2.3.2 干预训练14-15
- 2.3.3 实验后测15
- 2.4 统计方法15-17
- 3 结果17-19
- 3.1 实验班和对照班感戴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前测的比较17
- 3.2 实验班和对照班感戴前后测变化比较17-18
- 3.3 实验班和对照班亲社会行为前后测变化比较18-19
- 4 讨论19-24
- 4.1 感戴及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19-20
- 4.2 采取感戴心理活动课的干预方式的效果分析20-21
- 4.3 采取感戴心理活动课及感恩记录相结合的干预方式的效果分析21-24
- 5 结论及展望24-25
- 5.1 研究结论24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24-25
- 参考文献25-27
- 附录27-29
- 后记2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婧;初中生感恩品质的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翟牡丹;大学生感恩品质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16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1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