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野下的中美开放课程项目运行研究——以国家精品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项目为例
本文关键词:终身学习视野下的中美开放课程项目运行研究——以国家精品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项目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精品课程 麻省理工学院 开放课程 终身学习
【摘要】:以国家精品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M IT OCW)这两个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两项目的启动背景、课程发布流程、资源支持平台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这两个项目的共性和差异,并指出为了给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课程资源,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改进可以从以下三条路线进行:政策上积极鼓励,经费上大力支持;提高课程发布效率,充分利用资源;高度重视资源技术平台的构建,提升资源可获取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关键词】: 国家精品课程 麻省理工学院 开放课程 终身学习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当前,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了更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斌;开放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执行报告概要及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8期
2 王龙;丁兴富;;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8期
3 杨平展;王斌;罗兴元;;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2期
4 王龙,王娟;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经验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王玲华;;国家精品课程支持技术问题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李向荣;李蔚;陈刚;;开放 共享 提高——MIT开放式课程的运行机制、特色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汤益芳;美国高校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吕仲琳;网络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孙爱娟;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慧;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伟林;中学数学电子教具的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斌;开放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秦立金;《运动解剖学》运动系统网络教学课件的研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9 李季;基于WEB的电子白板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海花,周元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5期
2 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执行报告概要及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8期
3 王龙;丁兴富;;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8期
4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师生行为分析——一个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6 杨平展;王斌;罗兴元;;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2期
7 周祥;MIT开放式课程材料与高等教育理念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9期
8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01期
9 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凯;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霞;基于SCORM规范的标准化网络课件开发系统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红娟;基于XML的网络课程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宋婷玉;基于SCORM标准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志先;基于J2EE体系结构的精品课程开发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周金凤;基于CELTS标准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斌;开放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宇明;丈量幻想[J];好同学;2005年04期
2 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执行报告概要及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8期
3 张薇薇;;麻省理工学院的怪才们[J];世界科学;2006年03期
4 严蓉蓉;;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案例探析[J];软件导刊;2006年02期
5 ;“人造鼻”可嗅出疾病[J];发现;2008年11期
6 俎云霄;于歆杰;郑君里;;本科课程设置新计划解读及思考——以MIT的EECS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6期
7 何仁;美国高校教学组织的特点——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教学计划[J];比较教育研究;1988年06期
8 沈致隆;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03期
9 刘钢;;麻省理工学院网上免费教学——2002年10月1日起公开教材 全人类分享知识[J];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12期
10 周濂;;2005诺贝尔奖解读[J];科教文汇;2005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张妍;;麻省理工学院的STS教育[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鄢红;郭广生;张常群;;计算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刘晔;杨振坤;王建华;李瑞程;;彰显特色,不断创新,推进《电工电子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5 裘琴儿;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网络教学建设研究[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傅丰林;杨清海;;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气类课程设置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严玉蓉;薛锋;宁平;童真;;面向工程教育的高分子物理[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8 王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关于“电子技术基础”的本科课程设置[A];全国电子技术研究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如竹;陈芝久;林文胜;;“制冷与低温原理”国家精品课程介绍[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10 陈思思;邱法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开放课程及教材建设策略[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 2)[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省理工学院向全球网民免费提供其全部课程[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2 张忠霞;小小绳索上升器:30秒把人送上30楼[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席来旺;“大脑与双手”并用[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陈广琳;明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加高中生发明比赛[N];深圳商报;2010年
5 台湾作家 杨照;大学生该有能够“出格”的空间[N];南方周末;2011年
6 杨照 台湾作家;大学生该有可“出格”的空间[N];上海科技报;2011年
7 记者 张孟军;美一副教授因学术造假被开除[N];科技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华观发 谷重庆;多对本土资本说“YES”[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陈雪频;国际一流商学院如何应对全球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席来旺;社会网络提高竞争优势[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李建军;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3 朱林;硅基微尺度燃烧器燃烧特性与结构失效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马鸿;美国研究型大学从事军事技术研究的历史考察(1945-1970)[D];复旦大学;2009年
6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D];浙江大学;2007年
7 张希胜;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学新;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2 吴美娇;国家精品课程与MIT OCW开放教育资源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邱林;医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调查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史静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欧阳汝梅;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亚妹;麻省理工学院与马萨诸塞州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7 彭慧;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静雅;整合理念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阿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D];清华大学;2005年
10 富宏;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7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2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