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课程改革的当代发展及其未来走向
本文关键词:科学主义课程改革的当代发展及其未来走向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主义 课程改革 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 未来发展
【摘要】:科学主义具有丰富的理论形态和形式,它深刻地推动着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证化发展和教育学科追求科学性的努力,广泛影响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代科学主义课程改革体现出注重科学素养、关注科学综合、强调科学探究、着重科学实证的特点。科学主义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将是走出理性主义,关注课程的美学性;超越普遍主义,关注课程的情境性;携手人文主义,关注课程的人文性。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科学主义 课程改革 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 未来发展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9年课题《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学校文化生态的变迁研究》(项目号:09XJA880014) 西南大学201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重点课题《当代西方课程理论的进展与困境研究》(项目编号:SWU100901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在影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众多思潮当中,科学主义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1956年以来全国兴起的“向科学进军”运动、1978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背景下“科学的春天”的到来,1997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课程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2 李家清;;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8期
3 陈静静;;未来十年日本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动向与课题——对2008年“学习指导要领”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4 王志宏;将科学方法训练纳入初中生物课程[J];学科教育;1998年10期
5 魏屹东;;科学主义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马广先;知识境界升华的人文精神[J];安阳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石丽娟;苏连升;;功能理论视角下基础教育课程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李金辉;;科学解释学的三重维度[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7 刘树君;李建珊;;凡勃伦进化的科学观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8 马晓梅;;探析波普尔科学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3期
9 董驹翔,董翔薇;学术的历史感——郑杭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厚度[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马勇军;五年制师范综合理科课程的建构[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杜严勇;;科学史与历史学:对话及其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刘树君;;凡勃伦进化的科学观探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董驹翔;;科学的人文化[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薛丁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兼论二者融合的路径构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迎杰;生成性艺术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4 徐金海;领导转型:校长领导伦理的寻求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婧;中国古代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典范:当代美学视野中的张衡[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丽萍;吴越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7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谭笑;科学史研究中修辞学进路的编史学考察[D];清华大学;2009年
9 刘红臻;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何华青;新实验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社会学进路STS研究的范式演变[D];东北大学;2008年
2 赵延平;科普挂图的科学传播和视觉文化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3 朱轶;现代科技发展的伦理环境及其建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邓昊;“神圣”的科学[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成军;数学教材在农村学校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波;论科技进步之价值合理性[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翟京平;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与互动作用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培森;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系统化研究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俊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出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银生;;论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0期
2 钟启泉;学力·学力论争·学力模型——日本学力说的演进[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5期
3 思;;《西方哲学史》上册[J];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02期
4 江天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J];哲学研究;1996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亦菲;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郝德永;;课程的时代状况与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3 龙琪;;整体设计:加拿大安大略省理科课程改革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12期
4 叶黎明,陶本一;科学与人文在课程层面上的交融——对美国2061计划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3期
5 梅新林;杨天平;;新课改语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2期
6 罗国忠;;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11期
7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年02期
8 刘岩;;茫然与选择:课程改革争论之我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9 万伟;;新课程改革中的“知性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西文化交汇的视野[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05期
10 倪娟;李广州;;新课程改革:究竟如何“以人为本”[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静;辛涛;;学校教育资源对科学素养成绩的影响——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仲剑峰;;试论常熟地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任瑞明;;关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6 宁虹;;从跑道到跑的过程——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教师专业化[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王立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校本课程改革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宝山;;欧美国家开展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苏泽芳;;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手段探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郑思晨;张昱瑾;沈人骅;;激活科普资源 提高科学素养——对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2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3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4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5 李植 李燕;课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吴晓桐;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行为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安徽省怀宁县秀山中学副校长 程仲;教研组长,领起你的教研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校长 朱震东 武汉市育才小学副校长 张念强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关明福 武汉市实验学校校长 苏先照;课程改革之我见[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记者 李菊文;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市全面推进[N];铜川日报;2007年
10 王淦生 冯晓红;课程改革:应是一道“AA制”的大餐[N];中国教师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新海;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阻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骅;“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霍振响;农村远程教育背景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胜兰;论校本培训中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小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9 黄国宝;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阳红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52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5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