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分享: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现象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体验与分享: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现象学分析
【摘要】: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感受,分享是个体在体验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本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对645名4-8年级儿童情感体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和道德情绪分享现象调查,以了解当前该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分享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4-8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体验上表现出角色的低卷入性、诱因的高道德强度性、体验的负性偏向等现象学特征,在道德情感分享上则表现出分享情感的负性偏向、分享方式的直接性、分享要求的共感性、分享态度的真诚性和分享过程的控制性等现象学特征。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道德情感 体验 分享 现象学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的道德情感系统及其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09CGJY006YB)部分成果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在情感心理活动中,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感受,它触发于情境,链接着价值判断,驱动反应和行为,是个体内在情感活动的本质和核心;分享,是个体在体验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是情感活动在社会互动层面的反应方式。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反映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俊才;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豪明;韩传信;;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石春梅;;家庭结构变迁下的课程德育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3 冯秀军;朱小蔓;;家庭教育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奠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6期
4 梁玉芹;廉诗红;;行动学习: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J];成才之路;2009年21期
5 程芳芳;;探索与浅析德育人文方法[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6 李延青;赵明明;;新视野下的生命道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7 倪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8 李树英;;关注生活的体验与以人为本的德育——现象学的人文科学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J];中国德育;2006年08期
9 杨桂青;;初论巴赫金道德哲学的教育意义[J];中国德育;2006年10期
10 李培明;;春晖中学文化德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苑青松;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史宁;复杂思维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德林;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洋;生命视域下的传统道德与高校德育变革[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路晨菲;当代中国高校爱情教育内容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3 韩宙;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4 刘宝基;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雪松;贫困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6 董晶晶;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转化的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龙宇;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钟福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静;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东旭;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法鑫;曹金玲;孙艳;;大学新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2 袁勇贵,沈鑫华,张向荣,吴爱勤,孙厚纯,张宁,张心保,李海林;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3年01期
3 杨正宇,王重鸣,谢小云;团队共享心理模型研究新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3年03期
4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许静;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5 俞海运,梁宁建;刻板解释偏差测量[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6 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7 许有云,岑国桢;在公正价值观上青少年学生公众观的一项研究——关于公正价值观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8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9 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年06期
10 史清敏,赵海;自我表现理论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静;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2 富安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8期
3 李焕岭;;教孩子学会分享[J];教育艺术;2009年02期
4 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林海河;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何妍,王莉;用情感教育激活学生心理——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10期
7 梁松鹤;李斌;;论体验的教育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2期
8 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2期
9 沈健;体验性:作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杨斌;回归主体 发展主体——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终极目标[J];天津电大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柯南;;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观伟;小组复习:分享与成功——一种科学的复习策略[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朱小蔓 其东;教育现象学:走向教师的教育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储召生 张圣华;德育其实并不枯燥[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万明钢 教授;建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李伟红;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4年
6 张建坤;德育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能力[N];大连日报;2005年
7 记者 杨谷;基础教育资源潜力巨大 市场容量超过30亿元[N];光明日报;2002年
8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张春海;构建立足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2 朱光明;表扬与批评的意义[D];北京大学;2008年
3 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义泉;超越式学习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嘉祺;道德情感教育探究——关于道德情感生成与培育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创斌;构建以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彩香;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及其元认知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五湖;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尹丽娜;初中生英语阅读理解元认知问卷的编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邬金莲;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中“空白”艺术的审美特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静;当代学校教育实践中一个游离的灵魂[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汤英华;利他情感德育的基础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魏景;现象学给教师带来了什么[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48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4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