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兴国之本,家庭教育则是教育之源。青少年生活在家庭,因此,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青少年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品德养成的引导力和推动力。家庭教育在各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在诸方面制约着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家庭教育制约青少年品德养成的原因有:家庭教育观念有偏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自身素质的制约等。本文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9
- 第一章 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概述9-12
- 一、相关概念9-10
- (一) 青少年品德养成的相关概念9
- (二) 家庭教育的相关概念9-10
- 二、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10-12
- (一) 相关理论10-11
- (二) 研究方法11-12
- 第二章 青少年品德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因素12-18
- 一、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性12-13
- (一) 青少年品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12
- (二) 青少年品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2-13
- 二、青少年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3-15
- (一) 青少年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13-14
- (二) 青少年品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14
- (三) 家庭品德教育的优势14-15
- 三、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品德养成的引导力15-16
- (一) 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15
- (二) 青少年品德养成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导15-16
- 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品德养成的推动力16-18
- (一) 家庭教育是连续性教育16
- (二) 青少年品德养成过程中需要家庭教育的推动16-18
- 第三章 青少年品德养成受家庭教育的制约18-25
-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制约18-19
- (一) 潜意识中轻视品德教育18
- (二) 家长品德教育功利化18-19
-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制约19-21
- (一) 溺爱19-20
- (二) 放任20
- (三) 包办20
- (四) 沟通不当20-21
-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21-22
- (一) 客观环境的制约21
- (二) 主观环境的制约21-22
- 四、家庭教育内容的制约22-23
- (一) 重智轻德22-23
- (二) 缺少实践内容23
- 五、家长自身素质的局限23-25
- (一) 思想素质的局限23
- (二) 文化科学素质的局限23
- (三) 心理素质的局限23-25
- 第四章 提高家庭品德教育的方法探讨25-32
-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25-26
- (一)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目的25
- (二)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25-26
- 二、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26-28
- (一) 理性施爱26
- (二) 正确导向26-27
- (三) 以身作则27
- (四) 奖惩得当,评价公正27-28
- (五) 教育一致性28
-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28-29
- (一)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28
- (二) 创造良好的主观环境28-29
- 四、丰富和充实家庭教育内容29-30
- (一) 正确把握家庭德育的内容29-30
- (二) 丰富和充实德育实践内容30
- 五、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30-32
- (一) 提高思想素质30-31
- (二) 提高文化素质31
- (三) 提高心理素质31-32
- 结论32-33
- 致谢33-34
- 参考文献34-36
- 附录36-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陈嘉伟;;浅谈检察官的素养[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12期
3 杨霞;论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4 曹承慧 ,林崇德;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德育心理(3)[J];中小学管理;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斯 满丁玮;[N];首都建设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蔚;大学生对日常行为的道德归因[D];厦门大学;2002年
2 封福霖;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思想教育[D];河海大学;2005年
3 赵洁yN;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李锦英;我国家庭教育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云凤;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宋秀芬;中学生家庭德育问题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红;我国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唐小丽;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皮延明;高中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匡玲;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与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4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7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