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价值观论述

发布时间:2017-09-20 00:08

  本文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价值观论述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 个人主义 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 个性与创造性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基本内涵是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平等以及个人奋斗。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之下,美国形成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该教育价值观之下,美国培养出最具创造性的个人并由此而推进其经济与科技文化的飞跃。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教育价值观理应适当地向个人本位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个人的才能和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和释放。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美国 个人主义 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 个性与创造性
【分类号】:G571.2
【正文快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把双刃剑,美国个人主义也不例外。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也会产生负面作用。但是,个人主义作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美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对此,国内研究成果中已经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至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价值观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林永柏;;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的教育学归因[J];教育科学;2009年06期

3 钟莉;;论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刘金花;;美国个人主义与高等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素英;论当代美国的个人主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绍红;民主的路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视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黄书亭;;哲学视域中的危机管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杨泽章;;托克维尔与自由的正当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郑晓华;达尔经济民主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傅林;;不能被忽略的历史:1607年以前的北美教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刘国柱;和平队的历史文化渊源[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8 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9 乔印伟;;论新加坡民族国家创建的基础[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10 谭智奇;廖顺余;冼平芳;;我国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静云;;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沈开举;王红建;程雪阳;;国家与地方行政主体定位——一个中法行政主体比较的视角[A];“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陶庆;;政治文明中的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A];“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建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政重构——一个联邦主义的视角[A];“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熊文钊;郑爱林;;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法治化[A];中国--瑞士“权力的纵向配置与地方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锡锌;章永乐;;“参与式治理”的兴起:经验模式、理论框架与制度分析[A];中国--瑞士“权力的纵向配置与地方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9 燕继荣;;构建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投资社会资本[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10 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晓闽;美国证券法律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4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涛;基于民主集中制视角下的群体决策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10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沈申甬;中国式民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章烽;论司法能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刁铭玉;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理论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葆奎,熊川武;论解读教育——兼论导致我国大陆“零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不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袁祖望;“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3 刘洋;浅析中国科技落后的几点原因——对中国没有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问题的反思[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4 李庚靖,宛 姝;从诺贝尔奖看中国当代的创新教育[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朱马杰;美国人权实践的历史见证(上)[J];国际展望;1995年10期

6 张洪雷;创新环境缺失的遗憾——关于我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的反思[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2期

7 朱世达;美国的文化模式:对中国文化的启示[J];美国研究;1994年03期

8 程方平;尚国敏;;教育中的民主与科学[J];民主与科学;2008年04期

9 刘海峰;我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及冲击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10 吕纳;站在物质与精神天平上的BOBO族[J];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全愈;;美国高中生“学雷锋”才能上好大学[J];高中生;2009年01期

2 叶萌;郑浩然;;20世纪60年代美国诞生极限运动的社会背景[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6期

3 王兰楠;;试论美国“家庭革命”的历史根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孙虹瑞;姜捷;;浅谈清教文化留给美国的烙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5 张志勇,戴卫平;语言与美国社会[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曹琪;美国人开始需要集体了[J];社会;1985年01期

7 王贵;从我了解的美国人所想到的[J];教育探索;2001年08期

8 侯静;;美国大学职能演变与扩展的文化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9 魏朝夕;;浅析影像中的美国总统形象[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东霞;;浅析好莱坞经典影片中的美国精神[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辛人;;提倡个人主义道德伦理与中国当代国情不能相容——与《道德建设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现实》一文商榷[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2 冯苗苗;;从民间童话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徐云;江光荣;;习得性无助理论述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杜雯婷;;从流行广告语看青少年文化中的“个人主义”[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陈小明;;反抗社会、热爱国家——郭沫若五四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人格主义成分[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6 蒋丽;;闲谈法国人——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德用;;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婷婷;;盛宴的背后——在青春文学中寻找和重构青少年身份认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许启贤;;论冯定为社会主义伦理学作出的主要贡献[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10 赵司空;;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华;保障“老”“残”的美国社会安全税[N];市场报;2003年

2 杨帆;社会保障要把握好“平衡点”[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3 姬虹;堕胎法案与妇女权益[N];人民日报;2006年

4 ;美国社会:自相矛盾的进步[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李公明 (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如何争取社会主义[N];南方周末;2007年

6 文雪梅;美国面临贫富鸿沟[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7 段怡妹;女性写作和阅读持续繁荣[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冯武勇;弗州枪案:当反思“赢家通吃”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美]比尔·冯·澳昆 周平轩 编译;美国社会不平等程度创新纪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种族歧视困扰美国社会[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金木;启蒙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4 刘疆;为何星火难以燎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潘小军;艰难中前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王美春;从“先驱”到“附逆”[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宁玲玲;论美国政治一体化的宗教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刘长远;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美国失业保险法制度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借鉴[D];山西大学;2008年

2 付婷婷;二战前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文红;文化视野下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宋扬;“个”的思想下的鲁迅[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志刚;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评析[D];东南大学;2006年

7 王晓迪;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权利理论评析[D];新疆大学;2008年

8 裴水妹;解构美国个人主义的宏大叙事:对《人性的污秽》的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8年

9 牟正甫;章士钊儒家特征的民主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毕倩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4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84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b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