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对道德脱离、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对道德脱离、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敏感性 道德脱离 自我控制 大学生 内隐
【摘要】:近年来,心理学界对道德心理的研究中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脱离受到重视。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受到各界的关注。但大学校园里各种非道德现象相继涌现,校园暴力、“工地门”事件、校园贿赂门事件等。面临着各种非道德现象和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道德情境,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的现状如何,以及他们是否更易发生道德脱离而做出非道德行为。我国对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脱离的研究还未展开,本文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以云南在校大学生约900人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及部分IAT内隐测验,考察大学生道德敏感性内隐和外显方面特点、道德脱离特点,并进一步分析道德敏感、自我控制、道德脱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一所采用情景问题形式编制的《大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二修订的《大学生道德脱离量表》适应于中国大学生群体。 2、大学生内隐、外显道德敏感存在显著的分离效应。分离指标能解释道德脱离44.8%的变异量。 3、大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普遍高于平均水平,但行为因子稍低于平均水平;其在性别、学历、年级、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4、大学生道德脱离水平较低,在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学历上都存在差异。 5、大学生道德敏感与道德脱离呈显著的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显示道德敏感的情感因子对道德脱离有显著的负预测作用;进一步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道德敏感情感因子主要通过影响道德合理化、委婉表达、歪曲结果这几个维度来影响道德脱离的。 6、大学生道德敏感、自我控制共同影响着其道德脱离。
【关键词】:道德敏感性 道德脱离 自我控制 大学生 内隐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30
- 第一节 道德敏感性9-20
- 一、 道德敏感性的界定9-11
- 二、 道德敏感性的理论依据11-13
- 三、 关于道德敏感性的研究13-16
- 四、 道德敏感性的测量16-19
- 五、 道德敏感性研究的新取向19-20
- 第二节 道德脱离20-24
- 一、 道德脱离的界定20
- 二、 道德脱离的结构20-22
- 三、 关于道德脱离的研究22-23
- 四、 关于道德脱离的测量23-24
- 第三节 自我控制24-28
- 一、 自我控制的界定24-25
- 二、 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25-27
- 三、 自我控制的测量27-28
- 第四节 道德敏感性和自我控制28
- 第五节 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脱离28-30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30-34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30-31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31-34
- 一、 理论意义31
- 二、 实践意义31-32
- 三、 研究思路32-34
- 第三章 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34-84
- 第一节 研究一:道德敏感性问卷的编制与修订34-46
- 一、 研究目的34
- 二、 研究方法34
- 三、 问卷设计34-37
- 四、 预测问卷分析及修改37-42
- 五、 正式问卷分析42-45
- 六、 问卷修改及讨论45-46
- 第二节 研究二:道德脱离量表的修订46-54
- 一、 研究目的46
- 二、 研究程序46
- 三、 研究结果分析46-53
- 四、 问卷讨论53-54
- 第三节 研究三:道德敏感性的内隐测评及变量间的关系54-65
- 一、 研究目的54-55
- 二、 研究工具55
- 三、 研究过程55-57
-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57-65
- 第四节 研究四:道德敏感性、道德脱离特点及相互关系65-84
- 一、 研究目的65-66
- 二、 研究方法66-67
-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67-79
- 四、 讨论79-84
- 第四章 结论84-89
- 第一节 主要结论84-86
- 第二节 教育对策86-87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87-89
- 一、 创新处87
- 二、 不足处87-89
- 参考文献89-93
- 附录93-10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生论文和研究成果100-101
- 致谢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项丽君;;从品德心理结构看大学生道德教育[J];高教论坛;2008年04期
2 杨韶刚,吴慧红;确定问题测验与道德心理的结构成分探析[J];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3 刘玉娟;;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4 刘婧婧;;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徐贵权;;道德敏感、道德宽容与社会和谐[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5期
6 肖晓滢;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02期
7 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4期
8 徐速,刘金花;儿童自我控制水平与父母管教态度间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2期
9 郑信军;岑国桢;;道德敏感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10 范琪;贾林祥;;西方道德认知理论与测量方法的演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璇;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艳喜;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潘宗秋;大学生日常行为的道德自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曲学丽;新闻职业道德敏感性特点及其与移情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琳琳;中国公务员道德敏感性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本文编号:906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0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