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8 20:08
本文关键词: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功能 教育功能观 正向教育功能观 负向教育功能观 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
【摘要】: 教育功能问题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教育的地位、作用,也涉及到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问题。因此,深入探讨教育功能问题,可以提高人们对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功能观,,从而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人们的教育功能观是随着世界教育的兴衰而发生嬗变的,依据人们对教育功能认识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教育功能观分为正向教育功能观、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和负向教育功能观。 在教育社会学的视野中,迪尔凯姆较早表达了教育正向功能的观点。帕森斯则进一步指出,学校班级具有社会化和选拔两种主要功能。帕森斯之后诸多有关正向教育功能的研究可在某种意义上视为帕氏思想的具体化和推衍。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使人们相信投资于教育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个体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同国家的政治、科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西方各国均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第三世界各国接受了人力资本理论,从巩固政治、经济独立的目的出发,致力于大力发展本国的教育。这为正向教育功能观提供了社会存在基础。正向教育功能观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但对某些教育现象缺乏解释力。 默顿批评了传统功能主义的不足,提出了所谓价值中立的功能分析模式。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运用默顿的功能分析理论来探讨教育负向功能问题,他以默顿的正向功能、负向功能及显性功能、隐性功能两对概念为基础,构建了学校教育功能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示明了负向教育功能和正向教育功能同时存在于教育功能系统之中。我国部分学者在关注正向教育功能的同时,对负向教育功能的概念、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的形成并逐步成为世人的共识的社会基础,这种教育功能观对教育实践有较强的解释力。 负向教育功能观以现代批判主义为基础,夸大了教育负向功能,而没有看到教育正向功能。持此观点的学者通常将教育负向功能归咎于教育制度的弊端乃至整个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本质,从而倡导教育重构乃至社会重构。西方国家教育中隐藏的阶级性以及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为负向教育功能观提供了社会存在基础。负向教育功能观对我们理解教育负向功能的相对性有启发意义。 通过对三种教育功能观进行社会学分析,对我国的教育有巨大的启发意义。首先,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全面的教育功能观。其次,我们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减少教育负向功能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功能 教育功能观 正向教育功能观 负向教育功能观 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G40-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8
- (一)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7-8
- (二)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8
- 一、 教育功能观概述8-13
- (一) 对功能及教育功能的阐释8-10
- (二) 教育功能观的演变历程10-12
- (三) 教育功能观的分类12-13
- 二、 正向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13-22
- (一) 正向教育功能观的基本观点13-16
- (二) 正向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存在基础16-21
- (三) 对正向教育功能观的评价21-22
- 三、 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22-30
- (一) 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的基本观点22-25
- (二) 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存在基础25-29
- (三) 对正负双向教育功能观的评价29-30
- 四、 负向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30-36
- (一) 负向教育功能观的基本观点30-32
- (二) 负向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存在基础32-35
- (三) 对负向教育功能观的评价35-36
- 五、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36-41
- (一) 树立全面地教育功能观36-37
- (二) 减小教育负向功能的思考37-41
- 结语41-42
- 注释42-45
- 主要参考文献45-48
- 后记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俊霞;毕树林;;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文志娟;;论民办私立幼儿园的教育功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静;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反思[D];西南大学;2009年
2 鲁淼;中小学学生“评优”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娄X;化学教育中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D];苏州大学;2009年
4 田夏彪;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操晓臻;小学高年级科幻画教材的开发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香琴;宁波市中考政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赵玲玲;信息不平等相关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5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9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