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记忆
本文选题:学校 + 学校记忆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狭义的学校记忆指的是某一具体学校全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组织性、社会性、文化性、共有性和教育性。教育性是学校记忆相对于其他记忆的本质特征。学校记忆与学校历史、文化和知识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记忆是"隐形学校",是维系学校的纽带、教书育人的资源、文化建构的基石和学校发展的力源。学校记忆对学校教育既有正向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有效管理学校记忆就是要尽可能发挥它的正向作用,抑制其负面影响,其关键在于:着力开掘学校记忆之"源",引导学校记忆之"流",建立学校记忆之"库",发挥学校记忆之"用",创新学校记忆之"型"。
[Abstract]:In a narrow sense, school memory 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sharing the past by all members of a specific school, which is organized, social, cultural, common and edu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school memory relative to other memory. School memory is different from school history, culture and knowledge. School memory is an invisible school, which is the link of the school, the resource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cornerston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School memory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school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chool memory is to play its positive role as far as possible and restrain its negative effects. The key lies in: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school memory, guiding the "stream" of school memory, establishing the "bank" of school memory, giving play to the "use" of school memory, and innovating the "type" of school memory.
【作者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
【分类号】:G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庆昌;;论教育性——关于“教育是什么”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4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5 乐先莲;;比较教育和社会学的关系史及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6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7 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陈宁;"百姓"、"公民"语义的社会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张仲民;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周会娟;从一元到多元: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与展望[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茶世俊;;教育政策的权力分析刍议[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堂斌;建构认知结构,增强主体意识——开放式文言文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梅;教育研究道德规范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涌;从方法论看四川中小学教改研究的发展及特点[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奂平清;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邹汉林;实施人才战略与教育培养模式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忠志,郝春波,郑澍君;学校管理中的激励艺术[J];教育管理;1994年03期
2 王凤秋;试析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内耗[J];教育探索;1996年01期
3 吴云霞,张翔;场观与学校管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胡云其;消除学校管理中负面影响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6期
5 赵敏;论学校管理的动力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3年31期
6 陈国平;新课程呼唤学校管理的重新定位[J];教学研究;2005年02期
7 唐维贤;;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J];甘肃教育;2006年05期
8 王桃英;;班级管理机智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9 陆文元;;和谐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精髓[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11期
10 李妮娜;;学校管理中使用惩戒的几个基本原则[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二)——现代外国学校管理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郭法琦;;杜威学校教育管理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彬;;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消费者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志红;;试论学校管理中经济方法运用应坚持的原则[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8年
5 马连华;;浅谈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韩智芳;;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一)——现代英、日、德学校教育改革及其管理体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郎三福;;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8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姜勇;;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学校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许华;;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十)——现代法国和美国的学校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胡东芳;学校管理的26个字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胡东芳;学校管理从“共同遭遇”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谢建军;学校管理中的不等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刘海生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管理,,别误读了“以人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张瑞金 吕梁市泰化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N];科学导报;2009年
6 记者 蔡尧;用绿色装点校园[N];林芝报(汉);2011年
7 伍阳斌 四川省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过度考核失去的是人心[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冯建 姚夏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畅通民声渠道[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金百炼;革新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效能[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周如俊;学校管理七大“跟风”误区[N];天津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红霞;在变动中寻求秩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赖俊明;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易丽;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升;学校情感管理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晓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金莲;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伶俐;家访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汤琳;萨乔万尼的学校共同体理论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国华;班主任评价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浩斌;构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荣军;学校逆向管理问题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汤文钦;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学校管理的一对基本范畴[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巫建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及实施机制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04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8047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