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29 01:27

  本文选题:教育信息化 + 教育技术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2期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呈区域性失衡态势,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明显。梯度推移经济发展理论导致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教育投资的二元体制和试点学校发展策略是造成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采取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即中央设立基础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西部实施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设立基础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贫困区县农村实施转移支付。并完善评估制度,让教育信息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到实处;严格控制教育信息化事业专项资金使用中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培训的比例,防止重硬轻软、只建不用现象发生。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presents a regional imbalance situation, and the gap between east and west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bvious. The gradi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leads to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dual system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ilot schools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 adopt the policy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for education, that i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set up special f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implement transfer payments to the west; local governments shall set up special f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nsfer payments to poor counties and counties in rural areas. And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let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enterprise special funds use in practice; strictly control the propor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use of special funds fo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ause, prevent hard and soft, only need not use the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浙江省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知识沟”的演变趋势与浙江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2 周峰;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3 叶平,王蕊;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4 张家勇,张家智,张跃庭;浅论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的矛盾与对策[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5 华国荣;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策略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秋;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1期

2 张秋璐;;新时期高校管理的创新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7期

3 崔小平;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刘铮,何炼成;论西部地区知识化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刘铮,何炼成;西部地区知识化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2期

6 顾爱华;陈玉林;;地方政府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指标模型及职能分析——以辽宁为案例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熊才平;“知识沟”理论发展新动向及其演变链系统模型——探寻缩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差异的理论依据[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8 庞海芍;;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某大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9 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10 李金凤,刘富刚;乡镇中学地理教育现状调查与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龙婷;黄晓莺;;我国西部地区的知识发展能力研究[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巨涛;技术创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黄勤;论区域主导产业[D];四川大学;2002年

3 李长虹;论科技工业园区[D];四川大学;2003年

4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6 吴群刚;制度变迁对长期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2年

7 江永红;中国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邵强;基于空间结构理论的城市发展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李廷勇;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10 高爱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金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2 周典;1996~2000年安医附院科技论文著者现状与医院知识创新关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3 贾亚男;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肖长培;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梯度开放战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卢秀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经济政策与西藏经济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建青;适应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行动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陶冶;创新系统中企业知识流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曲正伟;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廖茂忠;义务教育补偿的价值基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华;关于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鞍钢;知识与发展:中国新的追赶策略——写于建国50周年[J];管理世界;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霞;姚高峰;杜晓静;;云计算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4期

2 陈霞;;中外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3 董向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性应用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4 ;本刊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外语教育技术”专题论坛启事[J];外语电化教学;2011年03期

5 袁孝凤;;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6 王晶;;GCCCE促进教育技术发展——第十五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1)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7 范健;;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综合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8期

8 李国峰;;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J];改革先声;2001年06期

9 ;教育信息化提升:实现“智慧化”[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1年06期

10 蓝塞;;教育技术西部论坛暨东、西部教育技术院长/系主任研讨会9月举行[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加厚;;教育技术如何迎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了我们民族的嘱托[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红伟;何小微;;山区信息化教育技术现状调查报告[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5 樊昕;孙培国;吴昭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6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胡凡刚;;教育信息化呼唤人文关怀[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朱建峰;;立足校本培训,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仲祥;刘宏;;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A];广西计算机学会25周年纪念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剑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安转红;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市场三维推动[N];科技日报;2002年

2 王晓飞;2009十大教育信息化事件[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马朝宏;教育技术是承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向前飞奔的一条铁轨[N];中国教师报;2009年

4 记者 朱振岳;像抓“两基”那样抓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程莉莉;我省部署教育信息化[N];浙江日报;2011年

6 王爱胜;追寻曾经的足迹 向着未来进发[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7 王小斌;我身边的教育信息化[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8 黎加厚;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春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1年

9 特约作者 前线哨兵;实践教育信息化左走?右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浙江师范大学 王利兴;教育信息化再认识[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立新;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9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涛;项目管理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官伟强;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晓娟;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育技术[D];吉林大学;2009年

5 魏丹丹;教育技术资源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志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光义;学校教育技术实践中道德失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立;教育领域数据存储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散国伟;湖北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申恩林;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学改革支持的实践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48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948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d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