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的生活体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儿童成长的生活体验研究
【摘要】:儿童作为一个自然人,始终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这是一个毋庸置疑、不言自明的前提。同时,儿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无时无刻不来自于对这个生活世界的直观体验。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哲学态度启示我们回到那个尚未为被概念化的,保留所有全部的生动和丰富的充盈的生活世界中,直观儿童成长和教育发生的本源形态。马克思·范梅南与巴斯·莱维林合著的《童年的秘密——秘密、隐身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一书,以秘密体验的研究开启了这样一种对于教育情境中对儿童内心生活体验的关注。我们得益这种研究的启示,但同时也看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不仅是“家庭、厨房、街道”的私人空间,也不仅是“阁楼、洞穴、棚屋”的隐秘世界,而是随着儿童生活的逐渐延展走向“学校、教室、操场”公共空间和开放世界。本研究旨在关注儿童在学校生活作为一个公共社会场域对于儿童的成长体验以及教育学意义。在此意义上,本文试图以现象学哲学和杜威教育成长论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收集、描述并呈现中小学生学校生活的生活体验故事,为重新理解儿童成长寻找一些理论依据和操作路径。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 绪论部分:基于自身的成长困惑及专业学习的理论视角提出研究的问题,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介绍本研究的方法论及方法——生活体验研究。 第一章:儿童成长的教育学理论建构。本文基于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理解,强调回到儿童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回到那个正在发生着的、活生生的、主体间相互的、共同拥有并体验着的意义世界。同时,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相关论述启示我们儿童成长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需要来自于他人和学校的本质帮助。基于此认识,我们得知,学校生活对儿童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是正在“发生”和师生之间共同面对和拥有的意义世界对儿童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所以,教育首先并首要地与教育情境有关——因为正是教育情境使教育的发生和真正发生成为可能。其次,真正的教育就是它刚刚“发生”时的样子,丰富的内心体验,微妙的情感交流,任何抽象化和概念化都将破坏它原生态所具有的丰富和生动。 第二章:儿童成长的生活体验故事。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生活体验的本质——一种活的体验及其教育学的意义,并以一种描述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真实的儿童在学校中生活的体验故事,由此展现亲子之间:爱与规训;师生之间:唤醒与照亮;同伴之间:合作与竞争的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情境和体验故事。 第三章:引孩子走在“成人”的路上。对儿童生活体验的研究既是发展学校教育的逻辑起点,又对当下学校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成长始于家庭——体验爱与规训;“教师替代父母”——体验唤醒与照亮:恰同学少年——体验休戚与共的同伴关系。 结语:为学校教育如何重构和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 儿童成长 生活世界 生活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1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24
- 一、研究缘起8-10
- 二、研究意义10
- (一) 理论意义10
- (二) 实践意义10
- 三、文献综述10-18
- (一) 关于“学校生活”的相关研究10-14
- (二) 关于“生活体验研究”的相关研究14-18
- 四、基本概念18-21
- (一) 儿童18-19
- (二) 儿童成长19
- (三) 生活世界与生活体验19-20
- (四) 儿童成长的生活体验20-21
- 五、研究方式21-24
- 第一章 儿童成长的教育学理论建构24-35
- 一、人在世界中生活24-26
- (一) 生活世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奠基世界24-25
- (二) 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共同体的意义世界25-26
- 二、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的学校生活26-30
- (一) 正在“发生”的学校生活帮助儿童的个体完善27-28
- (二) 师生共同面对的意义世界帮助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28-30
- 三、回归生活世界的“儿童成长”30-35
- (一) 未成熟性:儿童成长的可能性30-32
- (二) 依赖性、可塑性:儿童“可教育的潜能”32-33
- (三) 教育即成长:儿童成长的环境33-35
- 第二章 儿童成长的生活体验故事35-76
- 一、亲子关系:爱与规训35-45
- (一) 情境:儿童眼中的父母35-42
- (二) 问题与讨论42-45
- 二、师生关系:唤醒与照亮45-65
- (一) 情境:儿童眼中的老师45-61
- (二) 问题与讨论61-65
- 三、同伴关系:关心与合作65-76
- (一) 情境:孩子眼中的同伴65-73
- (二) 问题与讨论73-76
- 第三章 引孩子走在“成人”的路上76-82
- 一、成长始于家庭——体验爱与规训76-77
- (一) 爱的回应——我在这儿,你可以呼唤我76-77
- (二) 爱的规训——邀请你来到我们的世界77
- 二、“教师替代父母”——体验唤醒与照亮77-79
- (一) “心向着孩子”——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者78
- (二) “爱的实践”——教师作为引路人78-79
- (三) 教学机智——教师作为反思者79
- 三、恰同学少年——体验休戚与共的同伴关系79-82
- (一) 关系与帮助——形成学校良好的公共氛围80
- (二) 学会共同生活——构建合作而非竞争的校园环境80-82
- 结语82-85
- 一、倾听孩子的声音,回应孩子的呼唤82-83
- 二、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83
-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83-85
- 参考文献85-88
- 后记88-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友谊;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马克斯·范梅南教育学研究方法论探微[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 王振林;现象学运动中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统观[J];长白学刊;1994年03期
3 王攀峰,张天宝;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4 唐荣德;;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徐江宝;徐娟;;不道德的学校生活及其德育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2期
7 蔡春,易凌云;在“境遇”中“生长”——论杜威的伦理与道德教育思想[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刘洁;现象学教育学著作中的故事[J];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宁虹;;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10 余清臣;;交互主体性与教育: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田小红;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子涵;学生学校生活的社会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兴军;备战中考:H校初三年级学生学校生活状况的社会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付静;师生关系在根本上是教育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丽荣;教育总是拥有生活的形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6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ejy/92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