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摘要】:1902年研究生教育在《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被纳入学制系统。1918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文革期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停止招生达12年之久。自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将研究生教育正式纳入我国学位系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着力于为经济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然而,近十多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单纯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大,难以实现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和最终追求,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随着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改善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拟从比较的视角,就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文章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对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变化历史的回顾,主要包括高级学位制度培养模式时期、研究式培养模式的形成时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和协作式培养模式的引进时期四个历史时期。第三章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变化的历史沿革,大致经历了借鉴日本和德国“学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美国培养模式的引进阶段、苏联培养模式占主导地位阶段、独立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改革阶段,共五个阶段。第四章,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入手,对中英两国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质量评价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第五章,通过对中英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变化的历史回顾,以及对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对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导言11-15
-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15-17
- 一、模式15
- 二、培养模式15-16
-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16
- 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16-17
- (一) 培养目标16
- (二) 培养方式16
- (三) 质量评价16-17
- 第二章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17-22
- 一、高级学位制度培养模式时期17-18
- 二、研究式培养模式的形成时期18-20
- 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时期20-21
- 四、协作式培养模式的引进时期21-22
- 第三章 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22-29
- 一、借鉴日本和德国“学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1902年—1927年)22-23
- 二、美国培养模式的引进阶段23-24
- 三、苏联培养模式占主导地位阶段24-25
- 四、独立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1959 年—1966 年)25-26
- 五、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改革阶段26-29
- 第四章 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29-45
- 一、培养目标比较29-31
- (一) 英国研究生培养目标29-30
- (二) 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30-31
- 二、培养方式比较31-41
- (一) 培养年限31-32
- 1. 英国研究生培养年限31-32
- 2. 我国研究生培养年限32
- (二) 课程与教学32-36
- 1. 英国研究生的课程与教学状况32-35
- 2. 我国研究生的课程与教学状况35-36
- (三) 导师制36-38
- 1. 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36-37
- 2.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37-38
- (四)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38-41
- 1. 英国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38-40
- 2.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40-41
- 三、质量评价比较41-45
- (一) 学位论文与答辩41-45
- 1. 英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答辩41-43
- 2. 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答辩43-45
- 第五章 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45-50
- 一、培养目标的多层次、多类型化45-46
- 二、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6-47
- 三、多样化的导师队伍建设47
- 四、增加科研和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比重47-48
- 五、加强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48-49
- 六、政府应加大对协作式研究生模式的支持力度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提高我国研究生的研究能力[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程林松;李春兰;;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6期
3 张准;;师范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4 高磊;彭大银;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5 谷喜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6 宋宇鸣;贾涛;;关于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7 贺兆轩;舒为平;刘香;;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宁波;;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优质化模式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申长雨;;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10 朱雯瑾;;研究生应对就业难的对策和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国贤;张领;;新形势下研究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为例[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孙媛媛;李焰;;北京地区重点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分析[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代君;;研究生科学道德及德育教育的多方位性浅议[A];湖北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论文集[C];2005年
4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5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委员会第一次研究生工作会议纪要[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 教学史志)[C];1995年
7 王志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浅析[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卫华;马喜亭;;某航空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及生活压力调查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9 胡国华;左玲;;培养中医临床研究生的点滴思考[A];全国中医妇科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操霞玲;;基于Internet的在职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A];全国ISNBM学术交流会暨电脑开发与应用创刊2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2 记者闫煈;卫生法学人才更适合研究生培养模式[N];健康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章仙踪;十八高校“组团”互推研究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姚惠怡;望牛墩成立首个研究生工作站[N];东莞日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6 狄多华;“三座大山”重压下的读研之痛[N];就业时报;2007年
7 刘群东;江大启动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改革试点[N];镇江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伦娥;中南大学创建研究生“朋辈互助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张路;重申研究生学位与论文直接挂钩[N];工人日报;2006年
10 研通社;“启航计划”实施四年取得积极成效[N];新清华;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洁;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成秀;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蒋学平;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蒋学平;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5 彭雯;广西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敏敏;举办江西省研究生运动会可行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李丹萍;研究生三助工作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于艳华;研究生工作管理系统及导师遴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78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07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