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17-04-02 13:15

  本文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录用研究生的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的能力提出诸多质疑,这引起了大学的反思。本研究从对中国研究生培养的政策文本入手,分析官方文件中规定的研究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基于对这些能力的编码分析以及研究者个人的反思和经验研究,建构出一个关于学术组织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理论框架,认为学术能力涉及与学科、研究以及实践三个维度相关的能力。本文也指出,在开放的学术组织的环境中,诸如学术文化、学术职业、学术理念等许多因素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三个维度的学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能力 学术组织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一)研究生培养的制度环境在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之初,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三年制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于学位的规定也侧重于学术标准,强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学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研究生教育的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年02期

2 徐杰舜;从素质上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3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4 雷腾;关于高师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缺陷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4期

5 王霆;;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技能要素研究——在交通行业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7年04期

6 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年21期

7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年32期

8 崔影慧;魏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6年03期

9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10 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冬捷;刘新跃;;发展低碳经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青山;;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李孟良;杨安中;余海兵;;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农学类大学生就业能力[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向从武;;略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6 慕丽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7 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8 汪霞;崔映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9 杨炯;;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陈力蔚;;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才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培明;胡芳;;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对订单培养模式的调查[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张璇;张智敏;;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结构初探及现状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晓;堵俊;王德明;顾菊平;羌予践;;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探析[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史保金;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初次求职的二元性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翟玉龙;人力资本与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崔智涛;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丽丽;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农郁祺;市场导向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裕豪;大学生就业通用胜任力模型的建构与验证[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凤娇;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杰;人力资本、求职行为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建孟;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倩;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若霞,马小洁;略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7年06期

3 朱理哲;;高学历者失业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04期

4 于西忠;“一专多能”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6 M·L·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7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4期

8 沈建红;文秘人才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体系的构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雷腾;关于高师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缺陷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4期

10 李娜 ,刘艳玲 ,吴代舫;以人为本 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2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帆晴;;试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3 陈艳,吴永明;新世纪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4 郑美红;郭宝平;;研究生论文中学术诚信缺失原因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年01期

5 丁笑梅;;高校学术组织设置原则与多科性高校学术组织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2期

6 何刚;陈孝杨;;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12期

7 黄德鸿;;关于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战略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年03期

8 茅于海;;关于研究生培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点看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8年02期

9 苏青 ,刘恢银 ,郝临华;做一流工作 创一流成绩——杨致禄其人其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9年03期

10 王锁梁;在研究生培养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任秀莲;魏琦峰;韩家军;曹立新;;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裴建明;朱妙章;;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研究生培养感悟[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4 刘景彦;刘琴;;经济危机形势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久义;李进;;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季幼章;张英;张彦秋;董俊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蒋兆远;杜亚江;康会峰;;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蔡德章;;运用知识管理方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张士宏;;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与企业结合[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庆朝;;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晖;副教授也能当博导[N];河南日报;2008年

2 铁铮;北林大探索出研究生培养新途径[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3 熊丙奇 (作者为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教授);研究生培养学制为何“朝三暮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孙亚斐;专家探寻研究生培养新思路[N];兰州日报;2007年

5 薛惠娟;增加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N];河北日报;2008年

6 王玉初;研究生学费“以奖代免”值得期待[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7 记者 张哲浩;西交大协议约束研究生培养[N];科技日报;2006年

8 李凝;周济: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N];科技日报;2005年

9 记者 谈洁邋实习生 庄园;南京5所院校明确读研要缴费[N];南京日报;2008年

10 晓坤;上海推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N];华夏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贾莉莉;基于学科的大学学术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6 孟洁;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志宏;高校组织结构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莉;高校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激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冬海;我国高校研究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辉;高校跨学科组织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朱静然;美国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欧杰宁;研究生三助项目规范化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6 吴云天;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7 刘全菊;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兴春;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卢英敏;以人为本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勇;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82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2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