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ǎ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ǐ,要求实施2011计划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第一生产力,其中最主要的创新力量是研究生群体尽管目前国家社会学校等方面为培养和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施了许多举措,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事实上,培养和发展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单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重任,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知识积累创新需求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四个环节的培养,,同时受到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导师环境)的共同影响,学生普遍认可主体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研究的成果,不利于创新能力发展 鉴于自我发展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建构自我发展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内涵的分析,对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调查,提出了围绕自我这个主体为核心的改进措施创新能力的实现需要完成刺激——解释——反应的过程,其中刺激所对应的环境要素是研究生形成知识积累和创新需求的前提,解释对应的导师指导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保障,在此基础上主体所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则使研究生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 本研究认为,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也需要外在环境条件为创新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具体来说,主体应该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积极平衡主客体关系,不断重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合的内在反应系统知识积累是前提,通过强化课程的刺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积累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刺激,促进学生创新需求的产生,同时在导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自我认识到主体对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好客体环境,为自身能力发展服务
【关键词】:研究生 自我发展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1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研究意义9-10
- 1.3 文献综述10-19
- 1.3.1 国内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10-14
- 1.3.2 国外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14-16
- 1.3.3 自我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16-18
- 1.3.4 已有文献述评18-19
- 1.4 核心概念界定19-20
- 1.4.1 创新能力19
- 1.4.2 创新思维19
- 1.4.3 自我发展19-20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20-21
- 1.5.1 研究思路20
- 1.5.2 研究方法20-21
- 第2章 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21-35
- 2.1 创新能力内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21-26
- 2.1.1 加德纳关于创新能力的分层研究21-22
- 2.1.2 斯滕博格关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22-23
- 2.1.3 创新能力标准与评价的研究23-24
- 2.1.4 我国创新能力内涵研究的历史发展24-26
- 2.2 我国创新能力相关政策梳理26-31
- 2.2.1 20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初步涉及创新人才26
- 2.2.2 90 年代末—21 世纪初:重点关注创新人才的内涵26-28
- 2.2.3 2003 年至今: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28-31
- 2.3 自我发展理论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性31-34
- 2.3.1 自我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主导32-33
- 2.3.2 自我发展需要主客体的联合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35-73
- 3.1 调查说明35-37
- 3.1.1 调查工具35-36
- 3.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36-37
- 3.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37-42
- 3.2.1 忽视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内在结构认识不充分37-38
- 3.2.2 创新主动意识不够,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38-39
- 3.2.3 创新实践训练不足,没有建立自我发展的反应链39-42
- 3.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要素分析42-72
- 3.3.1 基于自我发展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要素结构分析42-47
- 3.3.2 自我发展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要素差异分析47-68
- 3.3.3 自我发展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要素回归分析68-72
- 3.4 本章小结72-73
- 第4章 基于自我发展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73-83
- 4.1 强化课程“刺激”,形成良好的知识积累74-75
- 4.1.1 调整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愿望74-75
- 4.1.2 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课堂75
- 4.2 形成氛围刺激,产生创新需求75-77
- 4.2.1 营造良好氛围,使创新成为需要75-76
- 4.2.2 完善激励机制,使创新成为趋势76-77
- 4.3 增强“解释”能力,培养创新思维77-80
- 4.3.1 以学生“解释”为主,导师引导为辅77-78
- 4.3.2 加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共同“解释”能力78-79
- 4.3.3 引导学生主动“解释”,培养创新思维79-80
- 4.4 突出意识和行为“反应”,提升创新实践能力80-81
- 4.4.1 转变观念,重视主体的能动作用80-81
- 4.4.2 鼓励自主学习,锻炼“反应”能力81
- 4.5 本章小结81-83
- 结论83-85
- 参考文献85-89
- 附录89-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95-97
- 致谢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英;肖宪平;;民族地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刘霞;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走出历史教学误区[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李达丽;;“三助”工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尹培丽;;新形势下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5 易淑华;;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年11期
6 殷开成;李同英;;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1期
7 张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8期
8 龚敏;;如何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职业;2007年23期
9 吕向前;纪承;;论煤炭行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5期
10 郜于燕;;浅谈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孔云霞;;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斌;;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4 陈永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5 李震;;地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创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胡瑞祥;梁宏;梁福沛;蒋毅民;;本科生论文实验与创新能力培养[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庆发;;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社会因素分析[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8 李明;李炎锋;王玲;汪海燕;;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9 刘燕平;黄岑汉;;中医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范春霞;;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平 朝胜;广东启动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展翅计划”[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苏军;创新能力培养从小抓起[N];文汇报;2011年
3 罗正青;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 连云港市新浦区大村中心小学 丁尧青;创新能力培养四策略[N];中国体育报;2009年
5 闫保荣 白国勤 郭凤云;基层河务局修防工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N];黄河报;2006年
6 记者 赵建春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南京工大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宋华茹;国家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N];河南日报;2007年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孙武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N];陕西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黄文;专家会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徐敏;推进教育公平 深化课程改革[N];解放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3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魏海燕;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的探索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李伟;培育个体生命自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黎;转型期事业单位正职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于双成;基于医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钦娟;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盛巧雅;中美两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朱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5 朱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文军;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7 张晨;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D];渤海大学;2012年
8 李剑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5年
9 高建华;水利专业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王娅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6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