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合作的MPAcc实践导师角色、素质与考核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12:12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专业硕士校外实践导师的作用更加突出。许多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中执行了"双导师"制度,但还存在形式化、花瓶化以及考评机制缺乏等问题。本文以MPAcc为例,从实践导师的角色定位、素质要求以及业绩考核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专业硕士实践导师角色定位
    1. 实践导师的角色定位误区
    2. 专业硕士校外实践导师的角色界定
三、专业硕士实践导师素质要求
    1. 道德素质
    2. 专业技能素质
    3. 指导技能素质
四、专业硕士实践导师考核标准
    1. 聘任期内的业绩
    2. 激励机制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理工科院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研究[J]. 龚志文,张翎子,杨建仁.  金融教育研究. 2018(06)
[2]激发校外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活力的对策[J]. 姚国章,朱树婷,沈洪洲.  教育观察. 2018(15)
[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与实践初探[J]. 张媛媛.  教育现代化. 2018(29)
[4]对会计硕士双导师制校外导师的几点思考[J]. 张文忠.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24)
[5]双导师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然选择[J]. 刘成立,陈淑玲.  会计师. 2011(11)

硕士论文
[1]社会资源整合视野下的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研究[D]. 孙冷梅.华东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718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718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5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