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分析与启示
本文关键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分析与启示
【摘要】: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哈佛大学7个社会科学院系的27门研究方法课程进行文本分析和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哈佛大学长久以来形成了一套目标鲜明、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研究方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目标设置明确,修课要求独具特色,选课方式开放自由,与此同时,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还充分体现出多样性与灵活性并重、学科辐射性与交叉性并存、注重研究方法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以及将研究方法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训练之中等特点。借鉴哈佛经验,对我国社科类研究生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研究生 研究方法 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
【分类号】:G643.2
【正文快照】: 一、背景与意义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享有盛名,尤其是哈佛大学自建校370多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顶尖水平,其毕业的校友中包括:7位美国总统、39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数以万计的成功企业家和政治家[1]。哈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可以有很多解释,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邝继霞;罗尧成;;美国著名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基于美国三所高校教育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年01期
2 李素琴;黄丽娜;;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薛成龙;;美国研究型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价值取向[J];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06期
4 韩延明;;新世纪美国大学发展走向及其对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田也壮;杨洋;;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方法教学模式探析——基于美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6 包水梅;谢冉;;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修读之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碧强;张叶云;;企业志愿服务行为对顾客购买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顾客道德认同的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韩继英;赵正洲;;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三·三”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3 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邓宏清;;关于强化工程项目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1年10期
5 曹德骏;张林超;傅善平;;我国比较管理研究的学科发展问题[J];比较管理;2010年02期
6 李军;崔淼;刘江;;公路项目代建制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7 杨倩;黄光球;杜荔红;白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宽带薪酬设计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8 谢宗云;晁钢令;;销售标准化的创建执行及对销售绩效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9 傅克俊;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刘英;;浅谈如何提高基础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J];才智;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裴家炜;;浅谈人本管理及其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A];2009’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婉丽;贾钢;;派现行为下的控股股东利益转移问题分析——来自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焦豪;张样;;基于IT能力的学习导向战略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来自东南沿海地区高科技企业的经验证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陈默;梁鲁晋;;欠发达地区中小制造型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陈默;梁鲁晋;;中小制造型企业社会资本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沈玉燕;;基于理论贡献方法论视角的文献创新点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其他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廖列法;王刊良;;基于理论构建的计算机仿真框架、步骤及检验方法研究[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劲;景劲松;沈祖志;;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艳;张振香;史岩;杨培常;王淑粉;;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A];2013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成长与职业环境规划研讨班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雷;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王成;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并购的整合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向东;战略领导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程霞;电子零售商采纳代销直供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皓白;社会创业动机、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依凌;虚拟社区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少群;患者参与、医患心理契约违背与患者信任的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影;网络广告躲避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彦杰;众包社区用户持续参与行为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姜秋敏;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能力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牛莉霞;煤矿爆破工胜任力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徐金泉;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滕光富;中小企业外部合作、技术创新与知识积累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尤倩;基于组织社会化的新员工培训对工作满意的影响[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锐锷;中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高益民;;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3 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4 邬志辉,董燕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历史渊源与目的定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李振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进与趋势[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德顺;;生活中的“多元”与“一元”[J];长白学刊;2006年05期
7 牟永福;胡鸣铎;;价值、理性的分裂与同一:发展失衡的理论之源与重塑路径[J];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8 倪受文;;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存问题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周会娟;从一元到多元: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与展望[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10 陈汉利;秦滔;;高等学校课程选修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瑜;袁瑞华;;研究生作者撰写科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八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友超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麦玲;中美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伟;(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其国;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与课程变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晓燕;教师教学哲学的叙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秀珍;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发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贺中元;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玲;基于CETS的教育硕士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叶引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志龙;中外教育管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吉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2 张爽;;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30期
3 ;半工(农)半读学校课程设置的几种情况[J];江苏教育;1965年02期
4 高耀明;美国中学的课程问题浅议[J];比较教育研究;1986年06期
5 马立;;我国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与改革[J];中学教师培训;1989年03期
6 文黎明;;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J];教育发展研究;1990年03期
7 姜茂发;高文兴;;钢铁冶金专业合理课程设置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1993年06期
8 刘晶夫;成人中专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两点思考[J];成人教育;1996年Z1期
9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曹伟汉;关于高师物理系课程设置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徙;;关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内容和安排的思考[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丁玉贤;;试论通识教育对理工科大学发展的影响[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林秋雁;侯泉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课程设置的历史演变[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英姿;叶安丽;陈志新;;建筑类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令习;;试论针刀医学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邝孔秀;;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基于十年中学数学教师成长的反思[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昂岳;曾砥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形成和发展[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8 鄢志娟;;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唐斌;赵一标;;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办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苗菊;高乾;;构建翻译专业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校课程设置应建立灵活机制[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校长 程彪;聚焦四大能力:课程设置张扬“先导力”[N];文汇报;2010年
3 仝静海;邀请14名企业一线专家参与课程设置[N];河北日报;2008年
4 王芳 李军;改革会计专业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刍议[N];江苏经济报;2001年
5 李姿松 刘强;西藏农牧区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探讨[N];西藏日报;2010年
6 沈奕;今春起我省调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 李林 记者 冉昌龙;电信职校课程设置新模式获得成功[N];自贡日报;2010年
8 申承银;老坝港小学:把海洋当做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新华社记者马晓春、本报记者翟启运;总参所属院校迅速调整课程设置[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孙思;哲学学科本科生课程设置改革思路[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耀中;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袁长蓉;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金捷;中国表现性油画创作教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4 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6 于幸泽;建筑造型基础教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7 肖玮萍;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8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9 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红梅;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冉孟华;甘肃省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波;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海燕;我国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讨[D];西南大学;2007年
6 吴常红;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静;邯郸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盈;中外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海燕;基于就业能力调查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井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9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69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