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硕士生对智慧分类认知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03:39

  本文关键词:中国硕士生对智慧分类认知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智慧 德慧 物慧 分类 中国硕士生


【摘要】:本文采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硕士生对智慧分类的看法。整个研究包括智慧特征分类、智慧者分类、智慧与聪明特征比较三个部分。 研究一探讨了智慧特征的分类。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广泛征集智慧特征词,筛选出高频特征词49个。然后让被试对这些特征词进行重要性评价,筛选出重要性高的特征词27个。最后让被试对这27个特征词进行自由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被试存在“德慧与物慧”的智慧内隐观。(2)被试对德慧特征的重视高于物慧特征。 研究二探讨了被试是否存在与智慧特征相一致的智慧者分类。采用研究一的分类材料,编制Go/No-go联想测验(GNAT)并施测,并分析被试的反应敏感性(d')指标与反应时(RT)指标。结果表明:(1)所编制的GNAT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被试心中存在与德慧特征、物慧特征相对应的“德慧者”和“物慧者”的分类。 研究三探讨了被试对“智慧”和“聪明”的概念区分与智慧特征分类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法让被试对“智慧”和“聪明”的特征词进行分类和等级排列,并与研究一中的智慧特征分类相对照,结果表明:(1)被试对“智慧”和“聪明”的隐含概念区分较为明显;(2)在特征词的对应方面,“智慧”主要与“德慧”相对应,“聪明”主要与“物慧”相对应;(3)“宽容大度”在德慧中影响力最大,“创新能力”在物慧中影响力最大,“仁爱”在德慧、物慧中影响力的排名不同。 以上三个研究表明:(1)中国硕士生对智慧概念的理解有窄化现象:将“德慧”等同于“智慧”,将“物慧”等同于“聪明”;(2)对智慧概念的表征是定义性特征和代表性特征结合的结果;(3)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智慧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智慧 德慧 物慧 分类 中国硕士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3;G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前言9-15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2 研究方案11
  • 3 研究方法11-12
  • 3.1 研究工具11
  • 3.2 具体方法与技术11-12
  • 3.3 被试12
  • 4 研究结果12
  • 5 研究结论12
  • 6 研究启示12-15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5-31
  • 1 智慧的内涵15-19
  • 1.1 “智慧”词义的解释15-17
  • 1.2 “智慧”概念的心理学研究17-19
  • 2 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智慧观19-24
  • 2.1 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智慧观19-21
  • 2.2 东方历史文化中的智慧观21-24
  • 3 智慧的分类24-31
  • 3.1 理性智慧和感性智慧25
  • 3.2 常规智慧和应变智慧25-26
  • 3.3 个人智慧与一般智慧26-27
  • 3.4 道德智慧与非道德智慧27
  • 3.5 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27-28
  • 3.6 德慧与物慧28
  • 3.7 对智慧分类研究的小结和问题的提出28-31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与方案31-34
  • 第三部分 研究一 中国硕士生对智慧特征分类的实证研究34-44
  • 1.1 前言34-35
  • 1.2 方法35-37
  • 1.2.1 设计与步骤35
  • 1.2.2 被试35-36
  • 1.2.3 材料36
  • 1.2.4 数据处理方法36-37
  • 1.3 结果37-42
  • 1.3.1 40个高频特征词的基本情况37-38
  • 1.3.2 27个被评选为在智慧中最重要的才能或品质的基本情况38
  • 1.3.3 智慧特征词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38-42
  • 1.4 分析与讨论42-44
  • 1.4.1 二维视角下的智慧分类观42
  • 1.4.2 “准确的判断力”是最被看重的智慧特征,“知识”是典型的理性智慧特征42-43
  • 1.4.3 中国硕士生对智慧分类的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德慧特征的重视高于物慧特征43-44
  • 1.5 结论44
  • 第三部分 研究二 中国硕士生对智慧者分类的实验研究44-54
  • 2.1 前言44-46
  • 2.2 方法46-48
  • 2.2.1 设计与步骤46
  • 2.2.2 被试46
  • 2.2.3 实验方法和原理46-47
  • 2.2.4 材料47-48
  • 2.2.5 实验程序48
  • 2.2.6 数据收集和分析48
  • 2.3 结果48-50
  • 2.3.1 信号类别词的反应敏感性指标(d')48-49
  • 2.3.2 信号类别词的反应时指标(RT)49-50
  • 2.4 分析与讨论50-53
  • 2.4.1 中国硕士生心目中存在与德慧特征、物慧特征相对应的“德慧者”和“物慧者”的分类50-51
  • 2.4.2 采用GNAT测验进行“德慧者”、“物慧者”内隐分类研究的原因51-52
  • 2.4.3 本研究所设计的GNAT测验信效度较高52-53
  • 2.5 结论53-54
  • 第三部分 研究三 中国硕士生对“智慧”和“聪明”内涵理解的实证研究54-67
  • 3.1 前言54-56
  • 3.2 研究方法56-57
  • 3.2.1 设计与步骤56
  • 3.2.2 被试56
  • 3.2.3 材料56
  • 3.2.4 数据处理方法56-57
  • 3.3 结果57-61
  • 3.3.1 小智慧范畴特征词、聪明范畴特征词及兼属于两个范畴特征词的前10位的相关情况57-59
  • 3.3.2 对所有特征词在两个范畴得票数进行非参数检验的结果59-60
  • 3.3.3 几个关键性特征分别对“德慧”和“物慧”的影响力60-61
  • 3.4 讨论61-66
  • 3.4.1 中国硕士生对“智慧”和“聪明”的隐含概念区分是较为明显的61-63
  • 3.4.2 中国硕士生选出的最能代表“智慧”范畴的特征是主要属于“德慧”的特征词,最能代表“聪明”范畴的特征是主要属于“物慧”的特征词63-64
  • 3.4.3 “宽容大度”在德慧中的影响力最大,“创新能力”在物慧中的影响力最大,“仁爱”在德慧、物慧中的影响力排名不同64-66
  • 3.5 结论66-67
  • 第四部分 总讨论67-73
  • 1 如何发现对智慧概念理解窄化的现象67
  • 2 对“德慧”和“物慧”概念的表征应是基于定义性特征还是应基于原型理论67-69
  • 3 如何看待历史文化对当代人智慧观念形成的影响69-70
  • 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70-72
  • 4.1 研究的创新70-71
  • 4.2 研究的不足71-72
  • 5 研究展望72-73
  • 第五部分 总结论73-74
  • 参考文献74-79
  • 附录79-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佑华;;有效变式:为数学课堂生成智慧溢彩[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年Z4期

2 徐学鹏;章雪珍;宋良;;从教育方式引发的思考——智慧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3 李重;;新世纪语文教育发展路向的沉思——追寻言语生命智慧教育[J];中学语文;2011年Z1期

4 杨楠;赵毅冉;;硕士研究生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间关系的研究[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5 李晨希;李润霞;王峰;;现行硕士生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1年10期

6 ;卓东健:智慧校长催生智慧教育[J];辅导员;2011年Z2期

7 赖剑华;;罗德达:欲圆“以智惠天下”之梦[J];黄金时代;2011年08期

8 钟非凡;;侯晶晶 我不过多了一乘“坐骑”而已[J];三月风;2011年07期

9 ;安徽彶im大[x生命科学学院[J];生物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初颖;;智慧教育创特色 书香校园育新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的办学特色[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辉煌;;硕士生课程“电极学原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张少菊;;构建智慧教育 实践有效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张少菊;;构建智慧教育 实践有效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4 张敏;;漫谈智慧教育——用智慧搭建英语乐园[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5 秦惠华;;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之旅[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6 张淑卿;;硕士生英文作文评改举例分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金炎;郑新蓉;;硕士生对学术世界的态度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尹亚萍;;小学数学“智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9 熊红星;张t,

本文编号:739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39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