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满意度评价的工程硕士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6:25
本文关键词:基于学生满意度评价的工程硕士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企业已经出现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后继乏人的严重现象,传统的理论学术型工学硕士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而实践应用型工程硕士却供不应求。近年来,我国对工程硕士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工程硕士发展迅速。短时间对工程硕士的大量扩招,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以改善我国应用型人才供给失衡的状况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对工程硕士培养评价主要还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评估方案和标准都是由教育部统一制定,通过专家对学校进行评估。然而学生作为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没有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评价主体,处于主导地位的工程硕士生,他们在工程硕士培养上应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同时,目前国内对于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研究,定性分析的较多,许多学者通过文献研究、中外对比、问卷调查等方面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定性研究,但对调查结果的定量方面,缺少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基于学生满意度评价对工程硕士培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学生满意度调查出发,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找出我国现阶段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弊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该研究方法比单纯依靠定性评估,打分评估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教学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通过AMOS构建了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环节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工具。
【关键词】:工程硕士 培养质量 学生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6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9-10
- 1.2.1 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9
- 1.2.2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9-10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状况10-23
- 1.3.1 国外相关研究10-13
- 1.3.2 国外相关实践状况13-17
- 1.3.3 国内相关研究17-20
- 1.3.4 国内相关实践状况20-23
-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23-25
- 1.5 本文创新点25-26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26-38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26-28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介26-27
- 2.1.2 利益相关者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27-28
- 2.2 服务质量理论28-32
- 2.2.1 服务质量的概念28-30
- 2.2.2 服务质量的维度30
- 2.2.3 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体系及特点30-32
- 2.3 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基本理论32-38
- 2.3.1 顾客满意及其价值32-34
- 2.3.2 顾客满意度34
- 2.3.3 学生满意与学生满意度34-38
- 第三章 调研设计与实施38-43
- 3.1 指标体系构建38-39
- 3.2 问卷设计39-40
- 3.3 问卷的调查实施40-43
- 3.3.1 问卷的预测试40-41
- 3.3.2 样本的选取、问卷的发放与筛选41
- 3.3.3 问卷回收情况41-43
-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43-63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43-51
- 4.1.1 工程硕士培养环节满意度总体情况43
- 4.1.2 各评级指标内部比较43-46
- 4.1.3 指标差异性分析46-51
- 4.1.4 描述性分析的相关结论51
-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51-53
- 4.2.1 信度分析51-52
- 4.2.2 效度分析52-53
- 4.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53-60
- 4.3.1 结构方程模型构造与研究假设53-54
- 4.3.2 效度检验与模型修正54-57
- 4.3.3 结构模型测量57-59
- 4.3.4 标准化模型数据解释59-60
- 4.4 基于实证的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分析60-63
- 第五章 基于实证的工程硕士培养对策及建议63-68
- 5.1 加强导师组指导平台建设63-64
- 5.2 加强名师讲座平台建设64-65
- 5.3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设65-66
- 5.4 加强学生管理平台建设66
- 5.5 加强网络培养监控平台建设66-6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8-70
- 6.1 总结68-69
- 6.2 展望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录1 工程硕士培养满意度预测试问卷74-76
- 附录2 工程硕士培养满意度正式问卷76-78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8-79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张海英;韩晓燕;郑晓齐;雷庆;;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部署新世纪的工程教育行动——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行动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4 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5 沈红;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6 洪彩真;;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7 张新科;;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特征[J];继续教育;2006年07期
8 张q,
本文编号:799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9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