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8 02:12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摘要】:《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规划中明确指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更加突出社会适应性,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现有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针对目前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研究,能够加强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的建设,旨在总结再构建适合的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评价方法,有利于我省系统的开展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对于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各高校对于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具体要求均较明确并各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较为成熟、完善,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均强调了职业要求但还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和完善。多数院校对于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类似,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更加突出实践性,实践课程设置比重较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高,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相一致。吉林省各院校对于体育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均以课程成绩、发表论文、毕业论文水平为主要质量评价指标,强调了研究生为适应培养定位而需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其质量评价手段单一,缺乏系统、灵活的科学评价体系。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多数为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或二者相结合,多数院校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参加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情况,研究生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有待于改善。 本文认为: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质量评价再构建,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突出学术学位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设置重点突出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上在建立多样化培养方式的基础上,还需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培养方式的有效性,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培养体系 体育学 吉林省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7.4;G6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定义的界定14-15
- 1.2.1 培养体系的定义14
- 1.2.2 培养目标的定义14
- 1.2.3 课程设置的定义14-15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5
- 1.3.1 研究目的15
- 1.3.2 研究意义15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4.1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4.2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18-20
- 2.1 研究对象18
- 2.2 研究方法18-20
- 2.2.1 文献分析法18
- 2.2.2 问卷调查法18-19
- 2.2.3 数理统计法19
- 2.2.4 访谈法19-20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0-32
- 3.1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20-24
- 3.1.1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分析20
- 3.1.2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分析20-22
- 3.1.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22-23
- 3.1.4 研究生对培养目标的认知分析23
- 3.1.5 研究生教师对培养目标的认知分析23-24
- 3.2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24-28
- 3.2.1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分析24-25
- 3.2.2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分析25-27
- 3.2.3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对课程设置的认知27-28
- 3.2.4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师对课程设置的认知28
- 3.3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分析28-30
- 3.3.1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分析28-29
- 3.3.2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方式的认知分析29
- 3.3.3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师对培养方式的认知分析29-30
- 3.4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分析30-32
- 3.4.1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现状分析30
- 3.4.2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对质量评价的认知30-32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32-36
- 4.1 结论32-33
- 4.1.1 吉林省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32
- 4.1.2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32
- 4.1.3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32-33
- 4.1.4 吉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33
- 4.2 建议33-36
- 4.2.1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再构建33
- 4.2.2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再构建33-34
- 4.2.3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再构建34
- 4.2.4 吉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的再构建34-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39
- 附录39-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王向旭;;当今英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与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4 李鸿江;赵德勋;常志利;任占兵;尹军;;中英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谭立章;;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3期
6 张建华;李娜;;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9期
7 李淑红;;从拉夫堡大学体育硕士项目看英国体育硕士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8 房淑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瑞林;闻兰;路锋辉;;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全晶;;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11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81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