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卿”小组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22:11
本文关键词:“正阳卿”小组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正阳卿”小组 建筑制图 建筑初步教学 传统文化 工程实践
【摘要】: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是中国本土建筑师的杰出代表,由三人组成的“正阳卿”小组被认为是中国建筑师团队创作的首例,同时具有既创作、又教学的特点。综合研究“正阳卿”小组的背景、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对新中国建筑教育与创作实践历史有很大地历史价值和理论价值。全文围绕“正阳卿”小组的成就构建论文框架:从求学经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三方面探析“正阳卿”小组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的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将理论成果转为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从典例角度对建国初期至90年代末期,中国建筑学及建筑业的发展脉络,以及新中国本土建筑教育工作者、建筑师的探索与成长过程作一梳理。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正阳卿”小组与成员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研究概念,为后文论述搭建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从建国十年间的南京工学院建筑学教育出发。探究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三人的建筑设计思想的初步形成,并厘清了“正阳卿”小组成立后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包括三、四章,具体分析“正阳卿”小组成员从60年代开始的近三十年间,对建筑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创作实践融合方面的探索,以及前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部分即第五章,总结“正阳卿”小组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明确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正阳卿”小组 建筑制图 建筑初步教学 传统文化 工程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3;TU20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研究原因8
- 1.1.2 研究现状8-9
- 1.2 研究范围9-11
- 1.2.1 研究对象10
- 1.2.2 时间范围10-11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11-14
- 1.3.1 研究方法11-12
- 1.3.2 论文结构12-14
- 第二章 “正阳卿”小组概述14-32
- 2.1 “正阳卿”小组概况14-29
- 2.1.1 背景与求学14-24
- 2.1.2 任教与实践24-29
- 2.2 “正阳卿”小组成立29-32
- 2.2.1 成立的标志与原因29-30
- 2.2.2 “正阳卿”小组的成果30-32
- 第三章 “正阳卿”小组教学32-55
- 3.1 “正阳卿”小组的本科生教学32-46
- 3.1.1 建筑制图教学与研究36-43
- 3.1.2 建筑初步教学43-46
- 3.2 “正阳卿”小组的研究生培养46-52
- 3.2.1 研究生培养思想47-50
- 3.2.2 研究生培养模式50-52
- 3.3 “正阳卿”小组的科研52-55
- 第四章:“正阳卿”小组创作实践55-78
- 4.1 基于环境的设计理念55-61
- 4.1.1 立足于时代环境55-57
- 4.1.2 社会环境的多重作用57-58
- 4.1.3 对传统文化环境的应对58-59
- 4.1.4 顺应环境的设计出发点59-61
- 4.2 分工合作的设计过程61-63
- 4.2.1 组内既分工又合作的设计过程61-63
- 4.2.2 小组与设计院的合作63
- 4.3 “正阳卿”小组的实践成果63-68
- 4.3.1 工程实践的成果63-65
- 4.3.2 基于工程实践的研究成果65-68
- 4.3.3 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相互作用68
- 4.4 对“正阳卿”小组作品的分析研究68-78
- 4.4.1 分析对象选择69
- 4.4.2 分析思路与方法69-70
- 4.4.3 案例分析70-78
- 第五章 “正阳卿”小组价值与启示78-90
- 5.1 研究总结78-80
- 5.1.1 组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78-79
- 5.1.2 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79-80
- 5.2 “正阳卿”小组的价值与启示80-89
- 5.2.1 建筑教育80-81
- 5.2.2 创作实践81-82
- 5.2.3 团队合作82-85
- 5.2.4 与其他团队的比较85-89
- 5.3 研究不足89-90
- 附录90-98
- 附录A 教学计划90-92
- 附录B “正阳卿”小组成果目录(一览表)92-98
- 参考文献98-101
- 图表索引101-103
- 致谢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建筑学报》2004年编委会在京召开[J];建筑学报;2004年07期
2 ;《建筑学报》2004年总目录[J];建筑学报;2004年12期
3 ;《建筑学报》2005年编委会在南宁召开[J];建筑学报;2006年01期
4 ;《建筑学报光盘版第2集》2004-2009精彩问世[J];建筑学报;2010年07期
5 ;建筑学报1979年1~6期目录[J];建筑学报;1979年06期
6 ;《建筑学报》第四届编委会在北京召开[J];建筑学报;1981年05期
7 金瓯卜;纪念《建筑学报》创刊三十周年 怀念曾为学报作过贡献的三位故人[J];建筑学报;1984年10期
8 陈可石;;关于阙里宾舍的思考[J];新建筑;1986年02期
9 王晓新;《建筑学报》编委会在京召开[J];建筑学报;1990年07期
10 王晓新;《建筑学报》编委会在蓉召开[J];建筑学报;199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雪;;《建筑学报》产品定位分析[A];第3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仲伟君;“正阳卿”小组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5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2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