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与启示
本文选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 历史制度主义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15年28期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规模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教育质量不断受到置疑,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应用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解读高职院校的政策变迁,有利于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按照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解,教育部系列政策文件常常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节点,还受到非正式制度、惯例和风俗等的影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关注效用最大化,高职院校和企业基于个体理性选择执行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推进;按照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高职院校提供的是缺乏吸引力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板",需提升高职文化资本和组织场域的合法性。
[Abstract]:Since 1999,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scale 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bu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en constantly questioned, and how to further develop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pplying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to interpret the policy chang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helpful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 series of policy docu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ten become the historical n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re also influenced by informal institutions, conventions and customs. Based on the rational choice of individu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maximizing benefit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a symbolic system that lacks attraction. Cognitive model and moral template "need to enhance the legitim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cultur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field."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举办体制改革研究——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4JDGC007)
【分类号】:G71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大学教师“科研至上”行为的制度逻辑[J];教师教育论坛;2014年02期
2 连雪君;;传统的再发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观念与实践——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在地区国际合作研究中的探索[J];俄罗斯研究;2014年02期
3 孙丽芝;陈廷柱;;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困境及应对之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4 张嘉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基本流派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年19期
5 梁辰;李克龙;;新制度主义视野下高校廉洁教育制度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朱光喜;;工具替代、利益阻滞与户籍改革中的政策“粘附”剥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高春芽;;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发展[J];比较政治学研究;2014年01期
8 毕雅丽;李树茁;尚子娟;;制度分析视角下的性别失衡治理绩效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J];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04期
9 孙清忠;;新制度主义视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困境及消解[J];高教探索;2015年08期
10 朱旭峰;韩万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兴起、困境与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为例[J];高等教育评论;2015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马轶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国际体系转型[D];吉林大学;2013年
3 郝丽芳;美国联邦司法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万平;中国公众参与预算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左宏愿;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群冲突与制度调控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宋洁;县级政府能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张志坚;台湾地区两岸大众传播交流法规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8 程波辉;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范式与经验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9 何华玲;结构、情境与行动者:中东北非阿拉伯地区的政治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李军超;政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士尧;中国情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岳涛;国家公务员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付建军;差序动员与消极服从: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的行动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姚媛;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5 董立松;松江家庭农场民主评定制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6 宋星;地方事业单位人事招聘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晓君;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农村选举制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严诣;分权中的熔权[D];复旦大学;2013年
9 汪清清;网络中的官民互动[D];复旦大学;2013年
10 王亚民;建国后政府与社会关系形态演进探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伟;;新制度主义对国家治理制度化的启悟[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田侠;;新制度主义理论观点评析──历史唯物主义视角[J];学术探索;2009年02期
3 钱江;;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我国法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滕士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党建[J];江苏高教;2014年03期
5 祝灵君;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J];浙江学刊;2003年04期
6 储志峰;;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回归与发展——新制度主义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1期
7 陈欣;黄维德;;迎合行为的概念性分析框架——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杨国良;;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9 冯振业;李晓倩;;从新制度主义视角看教育制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崔玉华;龚彦忠;;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志林;;新制度主义理论范式及其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龙;;西方的新制度主义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发言提纲)[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朱富强;;分工和交易相结合的企业解释——古典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一个比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范子墨;新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新发展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赵可金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政治的“新制度主义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常欣欣;新制度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契合[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D];吉林大学;2010年
2 邓念国;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民营化:新制度主义的视角[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心;欧洲立宪与新制度主义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2 陈建华;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评析[D];厦门大学;2001年
3 胡胜利;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税收执法公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菲菲;学校改进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欣;从古典法律自然主义到新制度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黄山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田恒;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云敏;有限理性和制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慧材;马克思与新制度主义企业理论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苗婷婷;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研究—新制度主义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2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99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