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研究
【学位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71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职业教育课程变革中知识“不完整”问题
1.1.2 “科学主义”背景下“个人知识”遗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个人知识”
1.4.2 职业教育
1.4.3 课程
1.4.4 职业教育课程
1.5 理论依据
1.5.1 个人知识论
1.5.2 建构主义
1.5.3 情境主义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个人知识”缺失——职业教育传统课程特征与批判
2.1 职业教育传统课程基础
2.1.1 哲学基础——二元论
2.1.2 思想基础——科学主义
2.1.3 课程基础——目标模式
2.2 职业教育传统课程特征
2.2.1 客观性
2.2.2 既定性
2.2.3 普适性
2.3 职业教育传统课程批判
2.3.1 “去”主体性
2.3.2 “去”动态性
2.3.3 “去”情境性
第三章 “个人知识”理解——职业教育传统课程变革知识基础
3.1 “个人知识”提出
3.2 “个人知识”澄清
3.2.1 “主观主义”澄清
3.2.2 “相对主义”澄清
3.2.3 “不可知论”澄清
3.3 “个人知识”类型
3.3.1 先天性“个人知识”
3.3.2 习得性“个人知识”
3.3.3 生成性“个人知识”
3.4 “个人知识”特征
3.4.1 “模糊性”——比较“严格规则”
3.4.2 “具身性”——比较“客观知识”
3.4.3 “非复制性”——比较“普适知识”
3.4.4 “缄默性”——比较“明言知识”
第四章 基于“个人知识”的职业教育传统课程变革
4.1 基于“个人知识”的职业教育传统课程变革理念
4.1.1 教育“一元论”
4.1.2 后现代科学观
4.1.3 后现代课程观
4.2 基于“个人知识”的职业教育传统课程变革特征
4.2.1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4.2.2 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4.2.3 普适性与个人性相统一
4.3 基于“个人知识”的职业教育传统课程变革实现
4.3.1 课程共同体——主体层面
4.3.2 完整载体——析出层面
4.3.3 作坊情境——激活层面
4.3.4 认知学徒制——组织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宝利;;“完整知识”:职业教育“现象学”向度[J];职教论坛;2015年28期
2 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5期
3 胡志平;李莉;杨治良;;内隐知识研究述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4 米靖;;职业教育概念、分类与使命再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09期
5 郭炯;侯云吉;;教育技术视野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知识分析及组织方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6 解飞厚;吴杏洁;;大学课程: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辨析——兼与王一军先生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二十年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5期
8 秦文;王永红;;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9 潘洪建;;论课程实施中个人知识的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7期
10 匡淼娟;;知识转型:审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良;课程知识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沈丽;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冲突及其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刘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志平;个人知识与知识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53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5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