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甘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现实思考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18:19
【摘要】:就业不仅是劳动世界男女谋生的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厚重底层,已成为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其毕业生能否享有平等就业机会、获得充分就业,对于实现社会公正、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甘肃作为中国西部不发达的省份,近几年,在省内研究生、本科生等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003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24.6%。在甘肃,高职生几乎成为毕业生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成为困绕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的难题。如何促使其充分就业,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笔者在本文中思考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介了选题的由来、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及方法,并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甘肃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进行了背景分析,从建国以来就业政策的回顾,来铺垫甘肃高职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面临了“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机遇与挑战,并阐明了甘肃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起步晚、发展水平低,是普通高校的“简单复制”等特点,甘肃高职就业也面临了弱竞争性、就业指导不力、输出型就业和就业质量差等困境。并对甘肃高职就业增长进行了理论上的经济分析、区域分析和科类分析。 第三部分,对甘肃高职教育的就业现状进行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意向、就业指导、就业途径等有关问题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为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实证基础。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甘肃高职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通过SWOT矩阵来清晰反映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使其成为高职生就业对策研究的理论工具。 第四部分,分别对省外上海和省内兰州石化的高职就业状况做了总体介绍,以期从他们的成功就业获得对全省高职未来发展的些许启示。 第五部分,提出发展经济、准确定位、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等对策,以期能对甘肃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719.28
【文章目录】: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范围与方法
二、甘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的背景分析
    (一)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回顾
    (二) 就业率的理论分析
    (三) 甘肃高职教育的特点
    (四) 甘肃高职就业面临的困境
三、甘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现状的原因探讨
    (一) 甘肃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二) 运用SWOT理论对甘肃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原因分析
四、省内外高职毕业生就业经验
    (一) 上海市高职就业经验(附录一)
    (二) 甘肃省高职就业经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附录二)
五、对策研究
    (一) 发展经济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途径
    (二) 准确定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当务之急
    (三) 订单培养是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证
    (四) 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的新途径
    (五)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就业品质的基本条件
    (六) 就业指导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调查问卷
后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类型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2011年22期

2 丁庆红;;高等职业教育浅析[J];企业家天地;2011年07期

3 ;立足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学报发展[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吴高岭;张应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多元化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5 逸公;;论点[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6 李玉静;;动态[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15期

7 李屹松;;乐在其中——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愉悦化教学法[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8 ;大赛进行时[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Z1期

9 黄日强;邓志军;;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江苏教育;2011年18期

10 董迎春;;坚持育人为本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安国;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3 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6 王振如;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佩璟;甘肃高等职业教育就业问题的现实思考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陶波;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曦;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韩爱群;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曾玉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6 李金春;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D];苏州大学;2005年

7 周娟娟;政府在高职办学中的职责界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伍川勇;四川省技术监督学校技术监督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龚福明;高职院校系(部)级教学工作评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钟琳;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7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67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7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