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研究 ——以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13 07:15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了解了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研究发现,在教师队伍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很难实现把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师培养成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而“双师型”团队能集合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科研单位以及行业协会的力量,使团队每个成员都承担起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发挥自己的职责。同时,“双师型”团队还能实现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科研单位以及行业协会的共赢。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团队,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与阻挠。基于以上问题,研究从政府、中等职业学校、企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四个层面分析其在“双师型”团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从目标,政府、中等职业学校、企业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四个方面提出“双师型”团队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研究
(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三) 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校企合作
(二) "双师型"团队
四、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校企合作"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双师型"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双师型"团队
(二) 企业的发展需要"双师型"团队
二、"双师型"团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 弥补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二) 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 实现科研成果
第三章 沈阳市"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状况
(二)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重与发展
二、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二)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运作情况
(三)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成果
三、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
(二) 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四、沈阳市企业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企业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
(二) 沈阳市企业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层面
(一) 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
(二) 缺乏保障制度
(三) 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一) 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经费不足
(二) 对兼职教师管理松散
(三) 难以形成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三、企业层面
(一) 未意识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长期效益
(二)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教师层面
(一) 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认识不足
(二) 到企业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第五章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建设建议
一、政府层面
(一) 统筹规划社会资源,组织建成"双师型"团队
(二) 改革"双师型"团队培养管理制度
(三) 设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二、学校层面
(一) 制定"双师型"团队的培养计划
(二) 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三) 有效实施专兼职教师在职培训制度
三、企业层面
(一) 制定、组织、实施"双师型"团队的实践培养计划
(二) 转变企业观念,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四、教师层面
(一) 提高终身学习意识,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二) 坚持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建设教师调查问卷
附件二:校企合作"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研究——学校访谈提纲
附件三:校企合作"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研究——企业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J]. 熊懿清,华娜. 职教通讯. 2011(01)
[2]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J]. 常忠武,钮立新. 中国成人教育. 2010(06)
[3]人力资源视角下的中职兼职教师管理[J]. 陈莹.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
[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困难与对策[J]. 王启龙. 职教论坛. 2009(13)
[5]建设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 刘彩琴,石爱民,张双会. 继续教育研究. 2009(04)
[6]基于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达利模式[J]. 白志刚.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7]沈阳水平 “重装基地”职业教育发展样本调研[J]. 李铁,徐涵,杨克,任级三,张淼,王启龙,王东梅,张英杰,吴敏俐,赵海千,程俭微,李维立,张涛. 职业技术教育. 2009(09)
[8]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 余祖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04)
[9]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研究[J]. 徐健.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1)
[10]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政策研究[J]. 刘丹.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 马艳秋.吉林大学 2009
[2]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 贺文瑾.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陈解放.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探析[D]. 杨晓陶.暨南大学 2008
[2]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素质现状、问题及对策[D]. 华伦.苏州大学 2008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研究[D]. 于京波.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 姚丽峰.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4455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研究
(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三) 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校企合作
(二) "双师型"团队
四、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校企合作"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双师型"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双师型"团队
(二) 企业的发展需要"双师型"团队
二、"双师型"团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 弥补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二) 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 实现科研成果
第三章 沈阳市"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状况
(二)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重与发展
二、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二)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运作情况
(三)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成果
三、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
(二) 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四、沈阳市企业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状况分析
(一) 沈阳市企业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
(二) 沈阳市企业参与"双师型"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层面
(一) 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
(二) 缺乏保障制度
(三) 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一) 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经费不足
(二) 对兼职教师管理松散
(三) 难以形成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三、企业层面
(一) 未意识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长期效益
(二)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教师层面
(一) 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认识不足
(二) 到企业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第五章 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建设建议
一、政府层面
(一) 统筹规划社会资源,组织建成"双师型"团队
(二) 改革"双师型"团队培养管理制度
(三) 设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二、学校层面
(一) 制定"双师型"团队的培养计划
(二) 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
(三) 有效实施专兼职教师在职培训制度
三、企业层面
(一) 制定、组织、实施"双师型"团队的实践培养计划
(二) 转变企业观念,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四、教师层面
(一) 提高终身学习意识,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二) 坚持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团队建设教师调查问卷
附件二:校企合作"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研究——学校访谈提纲
附件三:校企合作"双师型"团队建设的研究——企业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沈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J]. 熊懿清,华娜. 职教通讯. 2011(01)
[2]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J]. 常忠武,钮立新. 中国成人教育. 2010(06)
[3]人力资源视角下的中职兼职教师管理[J]. 陈莹.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
[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困难与对策[J]. 王启龙. 职教论坛. 2009(13)
[5]建设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 刘彩琴,石爱民,张双会. 继续教育研究. 2009(04)
[6]基于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达利模式[J]. 白志刚.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7]沈阳水平 “重装基地”职业教育发展样本调研[J]. 李铁,徐涵,杨克,任级三,张淼,王启龙,王东梅,张英杰,吴敏俐,赵海千,程俭微,李维立,张涛. 职业技术教育. 2009(09)
[8]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 余祖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04)
[9]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研究[J]. 徐健.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1)
[10]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研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政策研究[J]. 刘丹.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 马艳秋.吉林大学 2009
[2]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 贺文瑾.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陈解放.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探析[D]. 杨晓陶.暨南大学 2008
[2]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素质现状、问题及对策[D]. 华伦.苏州大学 2008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研究[D]. 于京波.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 姚丽峰.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4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7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