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7:26

  本文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职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现状分析 净化网络环境 对策


【摘要】:现如今,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职学生作为网络信息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在享受网络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由于大量网络垃圾信息的不断蔓延、互联网管理的缺位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与困扰。高职学生网络道德观念日益淡薄,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由此带来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道德拷问、法律责任等问题,给社会带来短时期不易判别的影响。因此在重视高职学生科学技术能力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正确、理智地去合理利用网络,这也是今后高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以上现象,本论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加以阐述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河南省四所高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辅导员老师和家长的访谈,完成对当前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较全面的掌握,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第三部分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分析所发现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有效发挥网络对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本研究通过对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为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论文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高职院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开辟微博、微信等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利用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差别化的网络道德教育,稳步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同时呼吁政府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应用互联网领域的立规立法,净化互联网环境。家长积极参与网络道德教育,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现状分析 净化网络环境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的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3-15
  • 1.3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7
  • 1.3.1 研究目标15
  • 1.3.2 研究内容15
  • 1.3.3 研究方法15-17
  • 2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校网络道德的相关内涵17-22
  • 2.1 网络道德的内涵及特征17-18
  • 2.1.1 网络道德的内涵17
  • 2.1.2 网络道德的特征17-18
  • 2.2 信息素养与网络道德的关系18
  • 2.3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主要行为表现18-20
  • 2.3.1 网络学术不端行为18-19
  • 2.3.2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19
  • 2.3.3 网络环境下的双面性格19
  • 2.3.4 公共平台侵犯他人权益19
  • 2.3.5 不尊重知识产权19-20
  • 2.3.6 非法侵入,网络欺诈20
  • 2.4 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严重后果20-22
  • 3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例调查分析22-38
  • 3.1 高职学校网络德育现状调查22-35
  • 3.1.1 问卷的具体设计和实施情况22-23
  • 3.1.2 数据分析23-35
  • 3.2 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35-38
  • 3.2.1 重技能轻素质35
  • 3.2.2 德育形式单一35-36
  • 3.2.3 师资力量薄弱36
  • 3.2.4 校园文化建设滞后36-37
  • 3.2.5 社会缺乏网络道德规范和法规制约37
  • 3.2.6 家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道德教育缺位37-38
  • 4 提升高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38-47
  • 4.1 国外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38
  • 4.2 国内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做法38-40
  • 4.3 提升高职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40-47
  • 4.3.1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40-41
  • 4.3.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41-42
  • 4.3.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42-43
  • 4.3.4 净化网络信息环境43-44
  • 4.3.5 家庭引导学生道德自律44-46
  • 4.3.6 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46-47
  • 5 总结与展望47-49
  • 5.1 总结47
  • 5.2 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想平;论网络道德基本规范的建构及其发展前景[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戴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分析[J];青年探索;2002年06期

3 吴咏梅;时代呼唤网络道德[J];理论月刊;2003年05期

4 白玉;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与教育势在必行[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胡钦太;关于网络道德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6 骆小婷;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系统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4年01期

7 徐乐;帮助学生建立网络道德[J];人民教育;2005年Z2期

8 蒋士会;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9 宋富华;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04期

10 唐慧荣;;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土;;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问题的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李莹;;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问题研究[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3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赵彦飞;;强化网络道德与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处理好三个关系[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王志;;浅谈青少年网络道德观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黄少华;;网络道德意识与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罗婷;;网络道德意识的结构及其影响机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静;曾菁惠;吴姝欣;张元灏;;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振义;;网络道德构建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蕴;争做网络道德人[N];解放日报;2000年

2 孙伟平;网络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N];学习时报;2003年

3 陆士桢;构建网络道德 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汪金友;三论“网络道德”[N];西安日报;2007年

5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 徐宝库 ;网络道德重在自律[N];光明日报;2008年

6 辛忠;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11年

7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吴灯;让我们共同扛起责任的大旗[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春丽 本报通讯员 刘文生;大学生网络道德不差![N];光明日报;2010年

9 张云;大学生与网络道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金文蓉;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网络道德[N];深圳特区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关于网络道德的若干思考[D];复旦大学;2008年

2 韩丹丹;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对策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肖彬;高中生网络道德素质培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亚敏;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调查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5 关宇;中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6 杜变;情绪启动下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行为词语注意偏向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赵茹;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8 周旭阳;当前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馨育;中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10 代大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耻感培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05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705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b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