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编班中幼儿同伴间教与学行为特点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混龄编班中幼儿同伴间教与学行为特点的研究
【摘要】:当前,混龄编班模式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教育组织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同龄和异龄幼儿同伴间的交往和互动,从而促进不同年龄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同伴间的教与学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交往形式,在混龄班中并不少见。教与学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心理理论的使用和获得,即心理理论是教和学活动的心理基础。由于不同年龄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他们教别人和向别人学习时的表现也不同,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本研究在以往混龄教育以及教、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市某幼儿园3个混龄班抽取的30名目标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间接观察为主,直接观察为辅,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结合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材料主要进行质的研究,总结出不同心理理论水平幼儿在教和学行为中的表现,辅以量化说明。本研究将每一次教与学对应的事件分别从教、学两个视角探讨,主要从幼儿对教的理解即概念建构、教别人时采用的策略、教过程中的主动性探讨教的行为,从对学习的理解、向别人学习时采用的策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探讨学习的行为。结果发现,不同心理理论水平的幼儿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心理理论水平低的幼儿对教的理解指向教别人“动作”,教人时多为示范,同时倾向于从教者的角度解释自己学习的过程,通过“观看”的方式学习,学习时被动、受教者行为的影响;心理理论水平中等的幼儿对教的理解是“告诉”,认为教的结果就是带来学习者的变化,通过请求重复、询问规则、技巧和原因等方式来进行学习,能够判断教者和自己的具体知识;心理理论水平高的幼儿认识到自己是否具有教别人的能力,推断双方心理状态的变化,调整教的行为,会使用提问和表扬等策略,在教别人时积极,倾向于从学习者的角度解释学习,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的策略,会通过请求对方给予评价、解释不明白之处或者主动给予反馈确保学习成功。最后,本研究从重视同伴资源、为幼儿提供榜样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提醒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混龄教育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 混龄教育 教 学 心理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1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问题提出12-20
- 1.1 “小老师”现象——学前儿童的典型特征12
- 1.2 文献综述12-19
- 1.2.1 心理理论相关综述12-16
- 1.2.2 国内外同龄幼儿间教与学及其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相关研究16-18
- 1.2.3 混龄幼儿间教与学及其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相关研究18-19
- 1.3 有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9-20
- 1.4 研究意义20
- 1.4.1 理论意义20
- 1.4.2 实践意义20
- 2 研究思路与设计20-32
- 2.1 混龄班中幼儿间的教、学行为的定义20-21
- 2.2 研究对象21
- 2.3 研究方法21-22
- 2.3.1 实验法21-22
- 2.3.2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结合22
- 2.3.3 访谈法22
- 2.3.4 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结合22
- 2.4 研究思路22-23
- 2.5 研究工具23-32
- 2.5.1 心理理论测量实验任务与计分标准23-26
- 2.5.2 《混龄编班幼儿间教与学行为分析记录表》26-29
- 2.5.3 《混龄班幼儿间教与学行为策略使用统计表》29-30
- 2.5.4 研究工具的改编说明30-32
- 3 结果与分析32-61
- 3.1 混龄班幼儿心理理论得分状况32-35
- 3.2 混龄班幼儿同伴间教的行为与心理理论35-52
- 3.2.1 混龄班幼儿对教的概念理解35-41
- 3.2.2 混龄班幼儿教同伴的策略41-50
- 3.2.3 混龄班幼儿教行为的主动性50-52
- 3.3 混龄班幼儿同伴间学的行为与心理理论52-61
- 3.3.1 混龄班幼儿对学的概念理解52-53
- 3.3.2 混龄班幼儿向同伴学的策略53-61
- 3.3.3 混龄班幼儿向同伴学习时的主动性61
- 4 结论与建议61-63
- 4.1 结论61-62
- 4.2 教育建议62-63
- 5 思考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儿童早期“心理理论”发展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2 熊哲宏;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述评[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3 王桂琴,方格,毕鸿燕,杨小冬;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1年02期
4 王益文,张文新;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5 吴红顺;心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张晓龙,宋耀武;心理理论的概念、研究进展与展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陈寒,胡克祖;心理理论研究的理论整合及其发展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王红椿,欧竹青;“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罗杰,卿素兰;心理理论研究的起源与进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陈友庆;“心理理论”的研究概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婧;苏彦捷;;回忆过去和想象将来时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任太艳;宋正国;;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丽锦;董奇;;4—5岁儿童在4种经典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杰;赵俊峰;;聋儿心理理论的训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郭在祥;;聋儿心理理论发展对康复教师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强清;武建芬;王锴;;儿童幽默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丁芳;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苏彦捷;李红;张丽锦;;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晶;刘希平;;对手推理水平的转变对心理理论推理水平发展趋势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姚雨佳;马伟娜;;后天手语聋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及相关因素[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建之(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教育体育委员会);启动“名师”工程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梁敏强;讨论:从何时开始[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元;3-5岁儿童自我调节各成分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婷;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3 郑玉玮;人际互动中心理理论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倪伟;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芳;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白琼英;青少年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萌;汉语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坤;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雯;大学生心理理论的特点及其与利他倾向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2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潘春妮;3到5岁儿童假设思维能力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训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明;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安静;“知识偏差”对心理理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09年
6 赵毅冉;移情和社会技能训练对儿童高级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李娜;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及其与抑制控制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丹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和决策能力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黄婧宜;黑暗三联征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和心理理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姜双增;心理理论干预对儿童道德认知判断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3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05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