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
本文选题:社会课程 + 幼小衔接 ; 参考:《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摘要】:社会适应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和儿童能否顺利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因此社会课程衔接在幼小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尤为必要和重要。美国俄亥俄州近年在促进社会课程幼小衔接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促进我国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来说,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在教育体系上为幼小衔接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从学前学校或幼儿园一直到六或八年级的自然延伸的年级跨度结构能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就、学校参与、社会技能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而言,教师除了努力促进家长参与外,还采取多种途径与措施促进儿童个体的成熟、提升儿童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学会接纳自己的学生角色。从小学的角度而言,教师也在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学校和高年级同学的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并想方设法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在社会课程的幼小衔接上,俄亥俄州更是保证了课程标准、内容、实施与评价的连贯性、过渡性与整体性,形成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良好合作与交流机制,创设了包括幼儿园、家庭与学校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有效支持。
[Abstract]:Social adaptation is the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quality of young children's cohesion and whether children can adapt to school life smoothly. Therefore, social curriculum cohesion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young and small curricula. In recent years, Ohio, USA, has made many useful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s in promoting the young cohesion of social curriculum,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young cohesion of social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Specifically, Ohio in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provided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convergence of young children. Its naturally extended grade span structures, from pre-school or kindergarten to sixth or eighth grade, can provide continuous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Help to improve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s, school participation, social skills,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not only strive to promote parental participation, but also take various way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dividual maturity of children,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children among their peers, and learn to accept their own student roles.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point of view, teachers are also trying to help students gain support from school and senior students, encourage parents to participate, and find ways to improv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young and small social curriculum, Ohio ensures the continuity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cont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transition and integrity, and forms a goo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mechanism betwe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Social support system, including kindergarten, family and school, has been created, which provides effective support for children's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项目“4-8岁儿童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红;;大班幼儿数学入学准备工作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3期
2 ;幼小衔接假期活动手册[J];当代学前教育;2011年02期
3 张朋;;对幼小衔接的思考和实践[J];学周刊;2011年25期
4 李慧芬;;运用晨间谈话,做好幼小衔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06期
5 李秀红;;做好幼小衔接教育之浅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周雅芳;;关注“幼小衔接” 提高小学语文起始年段教学实效[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9期
7 秦铭蔓;姜自兰;;从幼小断层理论看中法幼小衔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8 朱素雅;;学前盲幼儿幼小衔接过渡期教育的实践和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Z1期
9 ;打造质高量足的幼儿园教师队伍[J];幼儿教育;2011年07期
10 吴海华;;幼小衔接中家长的应对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志萍;;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谈幼小衔接情境过渡课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2 宋怀昌;;正确处理好幼小衔接的几个原则问题[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赵晓杰;盖笑松;;人学准备之运动技能测试工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高文军;;视障儿童入学前适应性教育的研究——盲校幼小衔接问题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田粉兰;;让道德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邹文珍;;课堂虽小,有容乃大——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7 孙蕾;;教师和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程笑雪;李婷玉;戚岳;徐琳;盖笑松;;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向葵;孙蕾;;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教师评定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邹文珍;;课堂虽小,有容乃大——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永清(作者单位:重院幼儿园);儿童教育:做好幼小衔接是基础[N];发展导报;2002年
2 阿明;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N];中国电力报;2001年
3 周立朴 梁艳萍;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4 苏红玫;幼小衔接“病”在哪里[N];吉林日报;2004年
5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钱红艳;幼小衔接,大班孩子上4个培训班[N];南京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苏军;别让“幼小衔接”走了样[N];文汇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杨 宋林;幼小衔接绕开误区入校门[N];郑州日报;2009年
8 武威市实验幼儿园 李长生;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N];武威日报;2009年
9 市实验幼儿园 王芬;幼小衔接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N];黄冈日报;2009年
10 商报记者 李子君;暴利裹挟的幼小衔接班到底有多值?[N];北京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蕾;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娟;促进教师观察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京民;社会科课程综合化的意蕴与追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洁璇;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申恒苗;从教育政策看英国幼小衔接[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舒敏;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yN;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初期适应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艺;社会课特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正姬;延吉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吴婷婷;幼小衔接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唯;学前与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仲杨;上海市30名幼儿园教师数学领域学科教学知识现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妍;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产后返岗适应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3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20438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