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的“童年消逝”及学校教育对策
本文关键词:电子时代的“童年消逝”及学校教育对策
【摘要】: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美国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面对他所列举的一系列现象及对比,中国研究者也意识到,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也逐渐呈现。学校作为儿童除家庭以外的主要成长场所,童年的消逝也在提醒着学校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因而学校教育应该正视社会发展造成的这一问题,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呵护童年。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童年消逝 学校教育 对策
【分类号】:G610
【正文快照】: 一、引言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儿童与成人之间共享文化、信息,这是导致童年消逝的根本原因。他的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对美国儿童的长期观察,波兹曼列举了以下现象:儿童的服装正在成人化,而家庭、社会对于成人化儿童服饰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欢;;论学校体育在“童年消逝”背景下的教育责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徐萍;;童年消逝带来的道德困境与应对措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莹杰;;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2 谌启标;尼尔·波兹曼学校批判与学校重构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3 吴晓玲;;古典自然法:解读洛克与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语脉[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4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5 贺圣遂;;为出版插上飞翔的翅膀——论技术在出版变迁中的作用[J];编辑学刊;2009年02期
6 刘汝兰;;少儿期刊与儿童信息素养[J];编辑之友;2007年01期
7 石长顺;柴巧霞;;戏演荧屏里 心曲知万端——中国电视业十年发展评述[J];编辑之友;2012年01期
8 张凌;;从内容角度看国产动漫的开发策略[J];今传媒;2010年05期
9 王春鸣;;中国儿童电视环境探微[J];今传媒;2011年04期
10 刘晓萍;;《非诚勿扰》电视节目的后传播现象分析[J];今传媒;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岩;;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3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谭琳;;从氏族公共财产到“儿童的世纪”——儿童生存状况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费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范国英;;1990年代以来市场对文学制度的介入——以“纯文学”期刊的评奖为视点[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8 马宁;;传播力与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新媒体语境下对传播学经典问题的再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俞一帆;;用音乐留住童年[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国忠;;小学教育需要抵制“童年的误用”[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杨;西方儿童权利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7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思哲;叙事学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守培;《中华武术》杂志的传播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6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文;论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晓燕;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D];南昌大学;2010年
9 张宁;儿童的确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洪霖;过云的家,,现在的家,未来的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庆祝;陈家起;陈培友;;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磊;方小华;;困境与超越:重构生态和谐的学校体育课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熊华生;;童年消逝与教育责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洁,冯国文;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2 罗立群;略论学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唐凯欣,金红梅;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J];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王秀兰;学校教育要以生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马昌秀;浅谈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02年S1期
6 马立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抓起[J];党政论坛;2002年03期
7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8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9 尹晋英;略谈档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2年27期
10 王俏华;对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重新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吴小辉;魏琳琳;;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杨继生;;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强;;学困生与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张鹤;;博物馆如何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摘要)[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9 廖永铭;叶永恩;;浅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联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黄雪梅;学校教育创新活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郭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6 记者 刘子烨;学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轻“汉”了[N];联合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颖;学校教育:多元冲击,坚守前行[N];福建日报;2013年
8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9 记者 苏天瑞 通讯员 吴瑾玉;全市关工委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在虞城县召开[N];商丘日报;2009年
10 赵泰文;督促指导学校教育关工委工作[N];毕节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李亚娟;学校教育负担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谭龙;儿童虚伪与学校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朱云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之父—约翰·霍尔特家庭学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3年
9 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沙莉莉;T村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变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16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81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