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效应研究
【图文】:
( ) ( ))i jk k k = p a c x ( )kr x 是 j 区域生产的产品或单位产品 k 在区域 i 销售获得的利 k 在 i 区域的售价,kc 、x 分别是单位产品 k 的单位运输距离和离,kQ 和kF 分别是产品 k 的生产产量和固定成本,( j)ka 是区域 j成本。借助廖什的公式,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杜能的区位现象14。的农业区位理论蕴含了很多经济区位选择的思想,如资源的分布输费用(农产品的运费随与城市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土地的地租产地价格-生产费用,随着与城市的距离变化而变化)等影响生产素。这些因素对产业布局具有共性的影响作用。如伯吉斯(192结构也呈杜能型的环带状结构。但是,杜能对自然条件的非现实给型农业的存在使杜能环并不一定明显存在,随着技术发展和交离对产业区位的决定性作用下降了,因此,该理论也受到了越来
图 3-3 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体系Figure 3-3 Christaller’s central district sys理论从市场容量的角度很好地说明了服务业特理,因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提供如此广阔的市场的服务业集聚理论——基于成本最小化的服务业制造业企业产业集聚理论一样,成本最小化理企业成本最小化,即服务业企业在成本最972)22敏锐地觉察到在核心城市中服务业集聚的模型的主要假设有:1,存在两种产业:制造业业销售给制造业部门;3,所有的制造业产出销4,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没有运输成本;5,商务非常高,商务服务业在每一个城市区域提供;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新汉;;构建以福州为核心的闽江口都市圈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郑春勇;;区域公共管理创新的动力与路径——以都市圈一体化为分析背景[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吕玉兰;倪自银;;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形成机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4 冯坛;;核心城市相关研究述评[J];现代商业;2011年23期
5 杜枫;;高铁时代的济南节点[J];走向世界;2011年18期
6 唐畅;;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7 程云龙;刘小鹏;刘泓翔;张羽婷;;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8 张伟;马彦琳;;国外城市集群发展动力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11年08期
9 左连村;贾宁;;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粤港澳大都市圈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7期
10 陈朝祥;;毕节试验区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分析[J];才智;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守贵;高汝熹;吴晓隽;杨勇;;都市圈的整体效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董晓峰;史育龙;张志强;李吉均;;都市圈理论的基本框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建;;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维功;;都市圈特色研究——以胶东半岛都市圈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左文芳;陈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为例的分析[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董晓峰;刘理臣;李娜;;基于RS与GIS技术的西北都市圈空间演变机理分析——以兰州都市圈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陈小鸿;吴青峰;;构筑网络型公路交通系统 加速长三角都市圈发展[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10 刘朝明;韩斌;;中国西部成都都市圈的经济集聚和外向功能效应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杰 魏海田;20个都市圈:重构中国经济版图[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曹薇薇;都市圈之萌[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3 潘允康;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圈战略[N];天津日报;2008年
4 唐多令;炫目都市圈:热闹后的追问[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通讯员李兆玉 记者苗蓓;“招才引智”集聚效应突显[N];南通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辉 通讯员 李圣文;构建大湛江都市圈[N];湛江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兰宁 特约记者 白文起 赵海燕 周正茂;重庆都市圈发现逾千平方公里“绿色”土壤[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中共中央党校 陈江生;构建都市圈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N];深圳特区报;2009年
9 江涛 汪碧云;歙县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日显[N];黄山日报;2009年
10 刘兰宁;重庆都市圈发现逾千平方千米“绿色”土壤[N];中国矿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继元;都市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黄明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苏兆国;基于集聚效应的企业区位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建华;大上海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梁仲;基于安全经济的花炮产业集聚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付铭;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9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润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茂;成都都市圈的战略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李颖;沈阳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斌;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5 闫昊e,
本文编号:2672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7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