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都市圈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4:24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框架体系”回答了都市圈研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所谓建立“一个框架体系”是指文章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提出了都市圈效应的框架体系,提炼出了都市圈的“五大效应”,即都市圈具有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创新效应、品牌效应和一体化效应。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指为什么需要都市圈的问题,即都市圈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都市圈五大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充分说明了都市圈的存在和发展对圈域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证明了都市圈是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式。 文章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特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文章在选题和内容上都具有新颖性。文章的创新性不仅表现在都市圈效应架构的提出,还体现在子效应分析中所提出的概念及思想也具有很大的独创性。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揉合了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及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将之运用于都市圈研究领域;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重视都市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对内部竞合关系的影响,运用博弈模型阐述了都市圈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由于本文是都市圈效应研究方面的肇始之作,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十分重视理论综述工作,重视对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的论述,注重运用层层演进的方法从已有概念合理地引申出都市圈效应方面的新概念;为证实都市圈效应的客观存在,我们还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常用实证分析手段验证了都市圈效应的存在性。 为了完整地构建都市圈效应体系,文章各用一章阐述了对都市圈本质的理解和都市圈五大效应内涵和作用机制。 第二章是有关都市圈本质及其效应的一般分析。我们强调了都市圈是超越城市经济范畴后自然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形式,是一种圈层化、等级化的城市体系。核心城市所代表的内部圈层、中间圈层和外围圈层在都市圈中发挥不同的职能。都市圈一般以核心城市命名,以核心城市为主导力量,核心城市品牌是都市圈品牌形象的代表,都市圈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的竞争力。都市圈发展是市场力量主导的结果,是圈内各地区利益平衡和协调的结果,是打破区域经济分割的有效的空间经济结构形式。都市圈内不同地区、圈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是研究都市圈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本章还简单而系统地阐述了都市圈效应发挥的体系,为此后几章的论述作出铺垫。 第三章研究了都市圈的集聚效应。本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提出了都市圈产业集聚由制造业集聚为主向服务业集聚为主转变的观点,将产业集聚的研究重点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上,并总结出了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的主要特征;二是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的借鉴和对都市圈产业集聚动态演变的考察,从理论上分析了都市圈集聚效应产生的根源。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制造业集聚理论和服务业集聚理论的综述;都市圈产业动态集聚的理论解释;都市圈服务业集聚的主要特征;都市圈集聚效应的内涵及其检验方法等。本章的实证检验部分:对美国361个都市统计区的数据处理表明美国都市区规模越大集聚效应就越为明显;中国18个都市圈和全国的截面数据的处理证实了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各种要素在都市圈大量集聚的现象,并且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经济效应,都市圈集聚度越高,集聚效应越明显。 第四章研究了都市圈的扩散效应。本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将都市圈产业扩散的视野由制造业的扩散延展到服务业的扩散,拓展了都市圈产业扩散的研究范围;二是提出了都市圈扩散不仅表现为都市圈产业扩散也表现为都市圈空间结构扩散,空间扩散是都市圈产业扩散的固化反映的观点,认为等级化、网络化的都市圈城市结构是都市圈扩散效应的重要结果,证实了都市圈发展确实促进了合理城市体系的形成。本章通过对伦敦金融服务业的扩散现象研究总结了以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扩散的规律,通过对东京圈空间结构扩散的研究,证实了都市圈的产业扩散最后将表现为多中心化都市圈结构的形成。 第五章研究了都市圈的创新效应。本章的主要创新点有:一是提出了创新链和都市圈创新体系的思想,认为发达的创新链是都市圈创新系统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并从这一角度论证了都市圈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组织形式;二是建立了都市圈架构下的创新-仿制博弈模型,证明了都市圈较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对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的作用。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从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引申出都市圈创新系统,论证了创新链在都市圈创新体系中的“骨架”作用;二,从都市圈创新系统的角度论证了都市圈具有创新效应;三,运用上海都市圈的表现说明都市圈确实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对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提升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研究了都市圈的品牌效应。本章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明确提出都市圈品牌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都市圈品牌与城市品牌和国家品牌的关系,提出了都市圈品牌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理念,提出都市圈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应该从协调品牌利益相关者着手的重要思路;二,提出都市圈品牌效应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两个效应的发挥机制;三,提出了都市圈品牌建设的原则,并对上海都市圈的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创意。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都市圈品牌的内涵与特征;二是都市圈品牌效应的作用机制,其效应表现为对外和对内两大类。对外,具有集聚要素和促销功能,对内则主要表现为示范效应、优化效应和一体化效应;三是以伦敦都市圈为例说明品牌效应的客观存在;四是都市圈品牌建设与推广的原则,都市圈品牌建设应该遵循协同、整合、核心城市主导和文化营销等基本原则;五是就上海都市圈品牌建设与推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第七章研究了都市圈的一体化效应。本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对都市圈的一体化效应的内涵和作用机制的深入分析,通过多阶段晋升博弈下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对于都市圈一体化的重要意义。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阐述了都市圈一体化和一体化效应的内涵,分析了都市圈一体化效应的作用机制,阐明了都市圈一体化对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创新效应、品牌效应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分析了影响都市圈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在于都市圈内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不一致,特别是不同行政区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文章运用晋升博弈对贾斯特曼和蒂斯等的“税收竞争”模型进行了拓展,解释了我国都市圈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并得出了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推论,提出只有进行官员任用、考核、提升等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消除区域竞争的根源,而建立用脚投票机制则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滞缓的一种有效弥补;三是分析了上海都市圈的非一体化现象和一体化的进展,并提出了促进一体化的详细对策。 第八章是文章的小结。主要内容包括:一,对文章各章主要内容的总结;二是对不同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集聚效应是都市圈最基本的效应,一体化效应是都市圈发展的结果也是其他效应更好发挥的前提和保障,扩散效应是集聚效应的平衡机制,品牌效应是都市圈发展的价值增值,创新效应则是都市圈发展对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表现。五大效应共同发挥形成都市圈的综合效应,带来都市圈整体竞争能力和效率的提升;三是对都市圈效应的推进提出了简要的对策。
【图文】:

杜能,产业带,运河


( ) ( ))i jk k k = p a c x ( )kr x 是 j 区域生产的产品或单位产品 k 在区域 i 销售获得的利 k 在 i 区域的售价,kc 、x 分别是单位产品 k 的单位运输距离和离,kQ 和kF 分别是产品 k 的生产产量和固定成本,( j)ka 是区域 j成本。借助廖什的公式,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杜能的区位现象14。的农业区位理论蕴含了很多经济区位选择的思想,如资源的分布输费用(农产品的运费随与城市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土地的地租产地价格-生产费用,随着与城市的距离变化而变化)等影响生产素。这些因素对产业布局具有共性的影响作用。如伯吉斯(192结构也呈杜能型的环带状结构。但是,杜能对自然条件的非现实给型农业的存在使杜能环并不一定明显存在,随着技术发展和交离对产业区位的决定性作用下降了,因此,该理论也受到了越来

体系,服务业,制造业,成本最小化


图 3-3 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体系Figure 3-3 Christaller’s central district sys理论从市场容量的角度很好地说明了服务业特理,因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提供如此广阔的市场的服务业集聚理论——基于成本最小化的服务业制造业企业产业集聚理论一样,成本最小化理企业成本最小化,即服务业企业在成本最972)22敏锐地觉察到在核心城市中服务业集聚的模型的主要假设有:1,存在两种产业:制造业业销售给制造业部门;3,所有的制造业产出销4,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没有运输成本;5,商务非常高,商务服务业在每一个城市区域提供;6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新汉;;构建以福州为核心的闽江口都市圈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郑春勇;;区域公共管理创新的动力与路径——以都市圈一体化为分析背景[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吕玉兰;倪自银;;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形成机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4 冯坛;;核心城市相关研究述评[J];现代商业;2011年23期

5 杜枫;;高铁时代的济南节点[J];走向世界;2011年18期

6 唐畅;;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7 程云龙;刘小鹏;刘泓翔;张羽婷;;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8 张伟;马彦琳;;国外城市集群发展动力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11年08期

9 左连村;贾宁;;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粤港澳大都市圈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7期

10 陈朝祥;;毕节试验区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分析[J];才智;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守贵;高汝熹;吴晓隽;杨勇;;都市圈的整体效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董晓峰;史育龙;张志强;李吉均;;都市圈理论的基本框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建;;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维功;;都市圈特色研究——以胶东半岛都市圈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左文芳;陈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为例的分析[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董晓峰;刘理臣;李娜;;基于RS与GIS技术的西北都市圈空间演变机理分析——以兰州都市圈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陈小鸿;吴青峰;;构筑网络型公路交通系统 加速长三角都市圈发展[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10 刘朝明;韩斌;;中国西部成都都市圈的经济集聚和外向功能效应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杰 魏海田;20个都市圈:重构中国经济版图[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曹薇薇;都市圈之萌[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3 潘允康;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圈战略[N];天津日报;2008年

4 唐多令;炫目都市圈:热闹后的追问[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通讯员李兆玉 记者苗蓓;“招才引智”集聚效应突显[N];南通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辉 通讯员 李圣文;构建大湛江都市圈[N];湛江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兰宁 特约记者 白文起 赵海燕 周正茂;重庆都市圈发现逾千平方公里“绿色”土壤[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中共中央党校 陈江生;构建都市圈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N];深圳特区报;2009年

9 江涛 汪碧云;歙县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日显[N];黄山日报;2009年

10 刘兰宁;重庆都市圈发现逾千平方千米“绿色”土壤[N];中国矿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继元;都市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黄明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苏兆国;基于集聚效应的企业区位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建华;大上海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梁仲;基于安全经济的花炮产业集聚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付铭;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9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润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茂;成都都市圈的战略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李颖;沈阳都市圈生成与发育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斌;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5 闫昊e,

本文编号:2672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672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