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优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01:38
继四次并购浪潮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1994年又掀起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特别是1999年以来,并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动向。而从我国的情况看,自1993年宝安收购延中以来,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发生过并购活动上千次,重大股权转让几百次。特别是1997年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发生的家数更是逐年大幅增加,但是上市公司的并购动机不明确,并购绩效不理想,出现了诸如违规操作等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对上市公司并购动机与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本文在总结和分析西方学者对一般公司并购动机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中国上市公司需求层次出发,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与合理解释隐藏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在此基础上,主要以公司并购理论、财务与会计理论、多目标系统优化理论等相关学科为基础,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矩阵模型。并据此对公司并购行为成败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司并购理论。同时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并购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其次,在实证方面采用三种评...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2.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公司并购文献综述
1.4.1 公司并购动机文献综述
1.4.2 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1.4.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上市公司并购理论分析
2.1 代理理论与公司并购
2.2 协同效应理论与公司并购
2.2.1 营运协同效应
2.2.2 财务协同效应
2.2.3 管理协同效应
2.3 福利均衡模型与公司并购
2.4 交易费用理论与公司并购
2.5 公司并购风险理论分析
2.5.1 战略风险
2.5.2 财务风险
2.5.3 信息不对称风险
2.5.4 企业文化冲突风险
2.5.5 市场和政策法规风险
2.6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公司并购
2.7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并购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1 国内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1.1 公司并购的战略动机
3.1.2 公司并购的财务动机
3.2 西方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2.1 西方公司并购动机理论
3.2.2 西方公司并购动机评价
3.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3.1 中国上市公司需求层次
3.3.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
3.4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解释
3.4.1 中国文化特征分析
3.4.2 公司产权制度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模型
4.1 传统的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4.1.1 超额收益率法
4.1.2 财务指标分析法
4.1.3 其它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4.2 并购绩效评价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
4.2.1 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4.2.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4.2.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4.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3.1 基本绩效评价指标
4.3.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记分方法
4.5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综合评价矩阵
4.6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应用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证过程
5.1.1 变量选择
5.1.2 样本选择与调查准备
5.1.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上市公司成功并购绩效评价算法
5.2.2 上市公司成功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结果
5.2.3 上市公司未成功并购绩效评价算法
5.2.4 上市公司未成功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结果
5.3 实证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6.1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综述
6.1.1 国外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
6.1.2 国内研究现状
6.2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并购动机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2 支付方式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3 市场变化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4 政府导向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5 并购后整合情况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政府视角的政策建议
7.1.1 规范政府股东身份的行政干预
7.1.2 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者身份的政策法规
7.1.3 加强上市公司并购信息披露监管
7.1.4 打击上市公司并购违法犯罪行为
7.2 行业视角的政策建议
7.2.1 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7.2.2 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
7.2.3 努力强化社会诚信意识
7.2.4 逐步完善公司并购服务机构
7.3 企业视角的政策建议
7.3.1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与公司并购动机
7.3.2 制定合理有效的并购计划与细则
7.3.3 维护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
7.3.4 主动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1.主要研究成果
2. 进一步研究建议
3.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425378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2.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公司并购文献综述
1.4.1 公司并购动机文献综述
1.4.2 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1.4.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上市公司并购理论分析
2.1 代理理论与公司并购
2.2 协同效应理论与公司并购
2.2.1 营运协同效应
2.2.2 财务协同效应
2.2.3 管理协同效应
2.3 福利均衡模型与公司并购
2.4 交易费用理论与公司并购
2.5 公司并购风险理论分析
2.5.1 战略风险
2.5.2 财务风险
2.5.3 信息不对称风险
2.5.4 企业文化冲突风险
2.5.5 市场和政策法规风险
2.6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公司并购
2.7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并购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1 国内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1.1 公司并购的战略动机
3.1.2 公司并购的财务动机
3.2 西方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2.1 西方公司并购动机理论
3.2.2 西方公司并购动机评价
3.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分析
3.3.1 中国上市公司需求层次
3.3.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
3.4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解释
3.4.1 中国文化特征分析
3.4.2 公司产权制度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模型
4.1 传统的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4.1.1 超额收益率法
4.1.2 财务指标分析法
4.1.3 其它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4.2 并购绩效评价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
4.2.1 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4.2.2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4.2.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4.3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3.1 基本绩效评价指标
4.3.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记分方法
4.5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综合评价矩阵
4.6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应用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证过程
5.1.1 变量选择
5.1.2 样本选择与调查准备
5.1.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上市公司成功并购绩效评价算法
5.2.2 上市公司成功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结果
5.2.3 上市公司未成功并购绩效评价算法
5.2.4 上市公司未成功并购绩效评价实证结果
5.3 实证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6.1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综述
6.1.1 国外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
6.1.2 国内研究现状
6.2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并购动机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2 支付方式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3 市场变化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4 政府导向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2.5 并购后整合情况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政府视角的政策建议
7.1.1 规范政府股东身份的行政干预
7.1.2 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者身份的政策法规
7.1.3 加强上市公司并购信息披露监管
7.1.4 打击上市公司并购违法犯罪行为
7.2 行业视角的政策建议
7.2.1 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7.2.2 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
7.2.3 努力强化社会诚信意识
7.2.4 逐步完善公司并购服务机构
7.3 企业视角的政策建议
7.3.1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与公司并购动机
7.3.2 制定合理有效的并购计划与细则
7.3.3 维护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
7.3.4 主动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1.主要研究成果
2. 进一步研究建议
3.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425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2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