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权萌蕾 东华大学
摘要: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来振兴实体经济,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重塑竞争优势。美国制造业的回流会导致我国承接外国先进制造业出现逆转,对我国正在积极实行的产业结构升级政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必须采取适当地措施来减弱这种影响,并且抓住和挑战并存的机遇,努力搭建有利的国际竞争商业环境,大力推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
关键字:再工业化 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马太效应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和规划:
过去的几十年,美国一直在实施“去工业化”战略,所谓的“去工业化”指的是由于制造业外移和离岸外包,,美国制造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不断地降低和就业量大幅地减少,这最终就导致了美国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
二、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不利影响
1.中美贸易摩擦将加大
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将推动美国经济由信贷基础上的高消费型向出口推动型和制造业增长转变,这个战略的实施将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案件激增,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也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增加出口、平衡收支,恢复制造业的竞争力,这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产生重大挑。
2.导致国际产业回流,冲击我国工业经济
国际产业的回流,是指由于制造业被吸收到美国本土可能会导致我国承接外国先进制造业出现逆转。由于美国为了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积极采取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样就会吸纳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向美国,从而使我国丧失一些获得高新技术的机会,并且一些美国的跨国公司可能将原本布局在我国的先进制造业产能重新回迁美国。这样,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就能利用在技术、规模、市场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使我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产业发展的“马太效应”。
3.美国可能会对我国技术输出实行更严厉的控制,延缓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转让是我国与跨国公司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促进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从而实现获取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美国为了保证“再工业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出口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尽早实现,不仅会加快科技创新速度和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同时在会先进制造业的技术、专利等方面对我国设置障碍,将会凭借技术、专利、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封锁对我国的技术转让。
三、我国采取应对的对策:
1.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为了避免贸易大战中处于劣势,我国应从三方面来应对。其一,积极转变外贸的发展方式。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规模和影响力,提高制造业出口的竞争力;其二,精确地把握全球的需求结构和制造业结构的调整趋势,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其三,提高我国政府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努力实现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的转变,提高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并且中国政府应该鼓励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调整出口结构,重视发展与新兴经济体以及周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以减小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2.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再工业化”的本质就是基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产业结构转型。为了应对美国的转型,我国要不断加大科学研研投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匮乏,因此必须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重视起来,强化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地位。一方面要超前部署关系企业发展前景的前沿技术研究工作和核心技术开发,统筹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二是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促进技术合理扩散与有偿使用的机制。将其他中小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和带动起来,形成行业创新集群。
3.顺应国际潮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长远看来,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极点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各国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极有可能在这一轮发展浪潮中夺取世界前列的位置。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我国来讲毕竟属于外因,我国经济战略能否早日取得成功,关键还在国内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充分认识创新和技术变革对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作用,扩大内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实现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在新的技术革命中抢得先机,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4.改革金融信贷,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GDP和就业,然而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微企业由于融资困难,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前进步伐。为了大力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应该将金融信贷改革重视起来,积极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建设。所以只有让民营经济充分发展,让民营企业和非民营企业充分竞争,才能让企业家才能得以真正地发挥作用。
5.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我国要进一步统筹和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给予制造业有力地支撑,这是从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这两个角度快速提升中国制造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章昌裕.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开放导报,2011(4).
[2]赵刚.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2):4-5.
[3]李大元,王昶,姚海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8):23-27.
[4]罗凯,刘金伟.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浅谈我国产业结构挑战对策.中国产业,2010(5):2-5.
[5]宾建成. 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11(2):23-25.
[6]张茉楠. 欧美“再工业化”与中国突围.社会观察,2013(2):54-56
本文编号:16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