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中国省际间产业区域转移的碳排放动态效应及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18-09-13 10:54
【摘要】: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了1995—2013年间中国产业转移过程中碳排放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及工业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均会产生碳减排效应,这一效应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显著,碳排放具有明显路径依赖特征。人口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不能过高或简单评价人口绝对数量对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而言,尽管碳排放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性外部约束,但是产业转移并不是碳转移的前提,关键还是在于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因此,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及制定区域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3 based on the extended STIRPAT model.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crease will produc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this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carbon emissions have obvious path dependence characteristics. There is uncertainty in population factors, so the impact of absolute population size on carbon emissions cannot be overestimated or simply evaluated.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as far a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is concerned, although carbon emission has become a rigid external constrai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er is not the premise of carbon transfer, but the key l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fore, encouraging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ormulating regional differentiate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ar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低碳视阈的江苏省产业空间有序转移与区域协同研究”(KYZZ15_037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演化机理与对策研究”(16CJL02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协同演化效应研究”(15YJA630106)
【分类号】:X22;F1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杜刚;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8 欧元明;中国省域碳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10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40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240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c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