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中耦合机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08:53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能传输方式的不足之处已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比如多根导线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用电设备不能够灵活移动,导线磨损、老化、漏电等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一种新的电能传输方式——非接触移动供电(Contactless Mobile Power Supply)技术,正一步步走入到人类的生活中,给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电能传输方式。论文首先简单地概述了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中耦合机构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入研究了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其中包括对耦合机构等效电路模型的分析,结合ANSYS电磁场仿真推导出磁耦合机构中耦合线圈的参数,以及从电路的角度推导出系统传输功率的表达式。此外,还分析了工字钢的涡流现象,并给出了计算涡流损耗的公式。为研究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的耦合机构,设计了四种不同结构的耦合机构。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耦合机构进行仿真,得到了磁耦合机构中耦合线圈的自感和互感,耦合机构在工字钢处的涡流损耗随距离的变化,以及各种耦合机构系统的传输功率大小。综合比较了这几种耦合机构,最后选择了发射线圈竖直缠绕的耦合机构,并用ANSYS软件对该系统传输电能的平稳性进行了仿真。实验中制作了上述这几种耦合机构,测量了这几种磁耦合机构耦合线圈的自感及互感,并对这几种耦合机构系统的传输能力进行了比较,最后所选用的耦合机构与仿真结果一样。此外,对于这种耦合机构,测试了接收线圈沿轨道水平运动系统的平稳性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发射线圈竖直缠绕的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的传输功率达到2kW,效率高于80%,接收线圈沿轨道水平运动时,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平稳性,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针对发射线圈竖直缠绕的耦合机构非接触移动供电系统,本文最后定量地测量了该系统周围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并定性地测试了该系统对电子产品的电磁干扰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7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继平;高翠玲;;技术縻母视角下的技术进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年07期

2 于丽英;童心;;美日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策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21期

3 黄鲁成;张静;;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共性技术识别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04期

4 赵炎;郑向杰;;网络聚集性、连通性与企业知识创新——基于中国10个高科技行业的联盟关系网络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3期

5 朱亚丽;孙元;狄瑞波;;网络特性、知识缄默性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基于网络特性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2年09期

6 绳立成;刘峰;;产业集群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12期

7 吴汉贤;邝国良;;企业网络结构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基于网络密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4期

8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年05期

9 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姚小涛;张田;席酉民;;强关系与弱关系: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志玮;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钱冈;基于集群式发展观与动态能力观的高新区竞争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杨阳;不同行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2 顾承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37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37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