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股权结构与企业成长性 ——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上市企业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5-05-06 23:11
在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为当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的方向和关键。医药制造企业与创新关系密切,是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力量。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成长性反映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股权结构作为企业治理的产权基础,会对企业的治理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有文献也证实了研发投入和股权结构对企业成长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关于股权结构如何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研究并不丰富。针对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股权结构和企业成长性展开研究,能够探究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机制以及企业治理机制,有利于医药制造企业实现长远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和艰苦抗疫保驾护航。因此,本文在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我国120家医药制造上市企业2015-2019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运用面板模型和调节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关系以及股权结构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滞...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医药制造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1.1.2 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仍有不足
1.1.3 股权结构对医药制造企业的成长性影响深远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衡量方法的创新
2 文献综述、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2.1.2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相关研究
2.1.3 股权结构与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
2.1.4 股权结构与企业成长性的相关研究
2.1.5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和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
2.2.1 研发投入
2.2.2 股权结构
2.2.3 企业成长性
2.3 理论基础
2.3.1 企业成长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技术创新理论
3 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现状
3.1 医药制造行业
3.1.1 医药制造业的经营范围
3.1.2 医药制造业的特点
3.2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3.2.1 政策因素利好行业发展
3.2.2 经济因素拉动需求持续扩大
3.2.3 医药制造业市场发展稳中有进
3.2.4 行业利润和投资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
3.3 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的现状
3.3.1 研发投入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3.3.2 行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3.3.3 多项政策助力医药制造企业向“创新型”转型
3.4 我国医药制造业股权结构的现状
3.4.1 政策出台加快所有制改革步伐
3.4.2 国有控股企业占比显著下降
3.4.3 股权集中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3.4.4 股权制衡度总体有所上升
4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及滞后性
4.1.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4.1.2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滞后性
4.2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1 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2 股权制衡度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3 高管持股比例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4 股权性质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5 研究设计
5.1 变量选取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1.3 调节变量
5.1.4 控制变量
5.2 模型构建
5.2.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以及滞后性检验模型
5.2.2 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2.3 股权制衡度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2.4 高管持股比例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2.5 股权性质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3.1 样本选择
5.3.2 数据来源
6 实证分析
6.1 因子分析
6.1.1 成长性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6.1.2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6.1.3 公共因子的提取
6.1.4 成长性得分的计算
6.2 描述性分析和核密度统计
6.2.1 描述性分析
6.2.2 核密度统计
6.3 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6.3.1 相关性分析
6.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6.4 回归分析
6.4.1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回归分析
6.4.2 股权结构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稳健性检验
6.5.2 股权结构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不足之处
7.1 研究结论
7.1.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7.1.2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和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7.2 政策建议
7.2.1 对企业的建议
7.2.2 对政府的建议
7.3 不足之处
7.3.1 选取的指标有待完善
7.3.2 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7.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7.4.1 丰富研究的角度
7.4.2 考量外部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43232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医药制造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1.1.2 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仍有不足
1.1.3 股权结构对医药制造企业的成长性影响深远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衡量方法的创新
2 文献综述、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2.1.2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相关研究
2.1.3 股权结构与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
2.1.4 股权结构与企业成长性的相关研究
2.1.5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和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
2.2.1 研发投入
2.2.2 股权结构
2.2.3 企业成长性
2.3 理论基础
2.3.1 企业成长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技术创新理论
3 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现状
3.1 医药制造行业
3.1.1 医药制造业的经营范围
3.1.2 医药制造业的特点
3.2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3.2.1 政策因素利好行业发展
3.2.2 经济因素拉动需求持续扩大
3.2.3 医药制造业市场发展稳中有进
3.2.4 行业利润和投资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
3.3 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的现状
3.3.1 研发投入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3.3.2 行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3.3.3 多项政策助力医药制造企业向“创新型”转型
3.4 我国医药制造业股权结构的现状
3.4.1 政策出台加快所有制改革步伐
3.4.2 国有控股企业占比显著下降
3.4.3 股权集中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3.4.4 股权制衡度总体有所上升
4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及滞后性
4.1.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4.1.2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滞后性
4.2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1 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2 股权制衡度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3 高管持股比例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4.2.4 股权性质对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5 研究设计
5.1 变量选取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1.3 调节变量
5.1.4 控制变量
5.2 模型构建
5.2.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以及滞后性检验模型
5.2.2 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2.3 股权制衡度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2.4 高管持股比例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2.5 股权性质对研发投入与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模型
5.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3.1 样本选择
5.3.2 数据来源
6 实证分析
6.1 因子分析
6.1.1 成长性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6.1.2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6.1.3 公共因子的提取
6.1.4 成长性得分的计算
6.2 描述性分析和核密度统计
6.2.1 描述性分析
6.2.2 核密度统计
6.3 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6.3.1 相关性分析
6.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6.4 回归分析
6.4.1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回归分析
6.4.2 股权结构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稳健性检验
6.5.2 股权结构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不足之处
7.1 研究结论
7.1.1 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7.1.2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和企业成长性关系的调节作用
7.2 政策建议
7.2.1 对企业的建议
7.2.2 对政府的建议
7.3 不足之处
7.3.1 选取的指标有待完善
7.3.2 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7.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7.4.1 丰富研究的角度
7.4.2 考量外部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43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404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