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反垄断问题:基于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4 02:48
近期,随着全球对新技术条件下一些双边市场经济主体反垄断调查的推进,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典型双边市场型经济主体的垄断问题再次引起关注。沿用法学的垄断结构理论框架和以往的单边市场思维进行反垄断分析,可以判断支付平台存在严重的垄断结构,但在其是否实施了垄断行为的判断上则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在常见的双边单归属模型基础上,引入"单归属因子",构建接近实际状况的双边部分多归属支付平台模型,从平台定价、社会福利函数分解以及部分多归属下消费者转移成本三个维度进行探究。结合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垄断行为倾向或许没有其垄断结构那样突出,而可能会趋于某一稳定状态,但需注意不同平台单归属差异带来的提价空间不同等问题。强调支付平台反垄断的关键不在于平台的市场规模,而在于平台的参与者是否实现了参与平台的多样化,尤其要提倡消费者的多平台参与,鼓励平台差异化发展,从而保护平台参与者的合法利益。
【文章来源】:产经评论. 2019,1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 用现行分析法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垄断状况的判断与问题
(一)垄断结构分析
(二)现有垄断行为的判定及争议
(三)第三方支付市场状况明晰
三 双边单归属支付平台的可能垄断行为倾向
四 双边部分多归属支付平台的定价、福利分解与消费者转移成本
(一)支付平台定价状况
(二)双边部分多归属下的福利分解
(三)部分多归属下的消费者转移成本
五 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用卡平台竞争案件中双边市场理论的适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俄亥俄州诉美国运通公司案”评述[J]. 高唤栋. 电子知识产权. 2019(04)
[2]双边市场条件下第三方支付相关市场的界定——基于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法分析[J]. 杨利华. 当代法学. 2018(06)
[3]多归属、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合并与社会总福利[J]. 谢运博,陈宏民. 管理评论. 2018(08)
[4]考虑消费者转移成本和优惠券的竞争性企业歧视定价与对策[J]. 司银元,杨文胜. 企业经济. 2018(08)
[5]第三方支付市场寡头垄断定价研究[J]. 陈丽莉.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01)
[6]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掠夺性定价的反垄断法分析[J]. 黄勇,杨利华. 河北法学. 2016(04)
[7]第三方支付监管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 包丽红,封思贤. 上海经济研究. 2015(11)
[8]互联网金融的双边市场竞争及其监管体系催生[J]. 程华. 改革. 2014(07)
[9]平台差异化且用户部分多归属的双边市场竞争[J]. 纪汉霖,王小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6)
[10]双边市场理论与应用述评[J]. 吴汉洪,孟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02)
本文编号:3156526
【文章来源】:产经评论. 2019,1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二 用现行分析法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垄断状况的判断与问题
(一)垄断结构分析
(二)现有垄断行为的判定及争议
(三)第三方支付市场状况明晰
三 双边单归属支付平台的可能垄断行为倾向
四 双边部分多归属支付平台的定价、福利分解与消费者转移成本
(一)支付平台定价状况
(二)双边部分多归属下的福利分解
(三)部分多归属下的消费者转移成本
五 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用卡平台竞争案件中双边市场理论的适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俄亥俄州诉美国运通公司案”评述[J]. 高唤栋. 电子知识产权. 2019(04)
[2]双边市场条件下第三方支付相关市场的界定——基于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法分析[J]. 杨利华. 当代法学. 2018(06)
[3]多归属、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合并与社会总福利[J]. 谢运博,陈宏民. 管理评论. 2018(08)
[4]考虑消费者转移成本和优惠券的竞争性企业歧视定价与对策[J]. 司银元,杨文胜. 企业经济. 2018(08)
[5]第三方支付市场寡头垄断定价研究[J]. 陈丽莉.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01)
[6]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掠夺性定价的反垄断法分析[J]. 黄勇,杨利华. 河北法学. 2016(04)
[7]第三方支付监管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 包丽红,封思贤. 上海经济研究. 2015(11)
[8]互联网金融的双边市场竞争及其监管体系催生[J]. 程华. 改革. 2014(07)
[9]平台差异化且用户部分多归属的双边市场竞争[J]. 纪汉霖,王小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6)
[10]双边市场理论与应用述评[J]. 吴汉洪,孟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02)
本文编号:3156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15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