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包玉环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综合高级中学
摘要:宏观调控是国家通过各种宏观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解、控制的活动。本文重点讨论了宏观调控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关键词:宏观调控 政府
宏观调控一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所决定,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针对上述缺陷,国家必须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调节,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等职能。
一、“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势在必行
1.市场化改革——“服务型政府”的内部需求机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社会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高度集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日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相应地政府就不能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了,而应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环境,成为市场竞争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从抓微观具体事务中转向侧重宏观指导,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在充分发挥市场促进效率提高作用的同时,政府职能的着眼点要放在解决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显现的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上,如城乡失衡、地区失衡、产业失衡、贫富失衡等。这就需要政府从全能型体制下那种资产所有者、行政管理者和经济调控者三位一体向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转变,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2.经济全球化——“服务型政府”的外部需求机制。这个问题可以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化解国际社会风险两个方面来讲。首先,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全球化的竞争现实表明,政府的服务水平与该国市场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存在着逻辑的一致性。哪个国家政府能建立起高效率的行政决策体系和严密公开的办事规则,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和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哪个国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如果政府不能对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形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的政策,甚至会造成本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严重破坏。国际风险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是一个十分必要的途径。
二、实现“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条件及措施
市场化的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强烈地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这里的转变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削减政府职能,它意味着政府发展中职能的分化与整合,它要求在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政府职能范围,强化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转变行政观念,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完善政府行为规则,保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1.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首先,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是—切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收入分配职能,在完善分税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基础上,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发展和规范商业保险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范围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职能,关键问题是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范围。“市场”和“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的缺陷即“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基本原因,政府是社会公益和公共精神的代表。应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总体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意识到政府提供的基本服务是提供博弈的规则,主要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减少市场竞争的“外部性”问题,市场机制的这些缺陷决定了政府行为选择的重要性。
3.实施有效的政府职能绩效评估及监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保障。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因此,政府自身要加强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发送决策程序,逐步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先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政制度,真正形成社会的监督和评估。
4.为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求。基础设施的完备、资本的积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这些基础设施的特点正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或是投资多、见效慢、回收期长的长线产品,由微观主体提供这些产品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为经济发展创造这些初始条件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财政应尽早真正实现从“综合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实现中央财政从建设性预算支出向公共基础设施支出的转变。
5.进行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入世以后,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大大提高,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减弱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增强我国抵御外部风险和危机的能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要以市场调节为主,但有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规划和宏观指导,以确保我国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16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