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国进民退”的存在及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16 07:50

王俊喆   赖凌飞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加大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行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国进民退”之争出现。本文分析了三种对于“国进民退”的观点,认为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难以确定“国进民退”是否普遍存在;同时指出“国进民退”典型案例会给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国进民退;市场经济;金融危机;经济体制

一、前言

2009年以来,“国进民退”这个概念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关于我国是否存在“国进民退”之争也愈演愈烈,“国进民退论”、“国企垄断论”、“与民争利论”这些极具敏感度和煽情性的概念受到外界高度关注,“这场始自学术界的少数人的言论,逐渐演变升级为事关中国是改革还是倒退的体制之争”。

 “国进民退”一般用于表示某领域国有资产进入而民营资本被迫撤。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另有学者表述为:“国进民退”是有歧义的概念,有时指宏观经济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即国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有时指个别企业或行业的案例,即国有企业进入了“不应进入”或“不必进入”的新领域。上面两个概念虽有不同,但都说明了“国进民退”不仅仅是指国有经济在产值比重、资产比重、利润总额、就业人数等宏观经济指标上的比重增大;也指部分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等)进入到不应进入的领域,如利用垄断地位、资本优势等挤占私营经济生存空间。

二、我国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199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建设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营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允许存在”到“适当发展”,从“允许适当发展”到成为“重要补充”,从“重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灵活吸收就业,刺激消费增长,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国有资本实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显著降低。尽管“国退民进”是大趋势,但是“国进民退”的案例还是大量存在。关于“国进民退”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我国不存在“国进民退”

过去5年中,国有企业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降中趋稳(如表1 所示)。从2005年到2008年,该比重不断下降,表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低于非国有企业。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前10个月,该比重的下降趋势出现了逆转,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非国有企业。初步分析,这与全球金融危机下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谨慎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关系,国家财政政策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领域也是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领域。

 

国有企业在工业总资产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中的比重也是降中趋稳(如表2所示)。国有企业在工业总资产中的比重从2004年的50.9%下降到2008年的43.8%,但下降速度递减。由于2009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较快,估计该比重将止跌回稳。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33.3%下降到2008年的28.4%,下降速度也在递减。

 

(二)我国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2009年上半年,,提及“国进民退”这个名词,部分学者和媒体表述时,尚称之为“局部行业和地区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现在发生一种情况叫做‘国进民退’”;下半年,已经有人用“国进民退大潮”表述这一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就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国进民退’在一些地区和一些行业愈演愈烈。”20094月,《中国企业家》杂志也进行了一项针对企业高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近年来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比例高达72.73%

尽管宏观数据指标表明我国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趋势,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国进民退”的案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马骏指出五类“国进民退”的案例:第一,垄断延伸,涉嫌不公平市场竞争。垄断延伸指垄断环节的国有企业将业务延伸到竞争性环节。如电网公司投资电力设备制造,国家粮食储备企业开展粮食加工业务等。第二,依靠资金优势进入,“子孙公司”突破主业范围。如系列“地王”制造者都是国企,抬高地价,依靠资金优势涉嫌不公平竞争。第三,借助行政许可扩张,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我国在民航、铁路、电力、石油、电信、邮政、烟草、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因而国有企业利用先天市场地位挤占下游企业或社会公众的利益,或者过度投资并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第四,借助产业整治的兼并,获取较多市场份额。如山西煤矿整治,民众怀疑借安全之名行兼并之实。第五,借助财政或国家资源投入带来长期风险。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土地等资源投入组建融资平台,从银行大量借款,从事城市建设等公用事业。

(三)“国进民退”伪命题论

卫兴华、张福军认为,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直接干预金融市场,甚至对实体经济进行国有化干预;我国在这一特殊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国企插足私企的个案,却被国内学者称之为“国进民退”。而关于“国进民退”之争,卫兴华认为是伪命题。

第一,在中央有关的理论和政策性文件中,从来没有提过“国进民退”的概念,在可见的将来也不会这样提。第二,“国进民退”是不科学的提法与概念。因为这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相悖的,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定。第三,对近期内个别国企兼并私企的现象,不宜过于渲染与放大。第四,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应该处于中坚和优势地位。第五,一些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是市场行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其结果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没有必要渲染为“国进民退”。第六,我国的出现的“国进民退”只是选择性的局部现象,不是全面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竞争,出现兼并、整合是必然现象,并不是说某一时期出现的国营经济兼并民营经济就叫做“国进民退”。

分析

中国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的普遍现象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自2009年以来,我们身边出现了大量典型的“国进民退”的案例。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出现一定的“国进民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对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也是必要的。事实上,金融危机后的欧美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加大了国家对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干预。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国进民退”都必须以解决市场失灵为前提,而且,“国进民退”只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不能成为长期的制度安排。“国进民退”现象长期存在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视。

(一)“国进民退”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平

为什么有些行业只能由国有企业经营,而民营企业不能进入?为什么只有国企能够得到大量贷款和财政资金,而民营企业得不到?毫无根据、不分节制的政府规制和市场准入只会降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进而损害整体经济的效率。

(二)国有企业的垄断进一步延伸到竞争性领域,弱化市场竞争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应对全球危机,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方面,国有企业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从国计民生领域向竞争性领域不断扩展,从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迅速延伸,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国进民退”可能助长中国经济的泡沫化。因为,“国进民退”趋势的加剧,必然会使资本转向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加剧中国虚拟市场的泡沫化。

(三)导致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加剧经济的非法治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提供公共物品和国防产品的产业是需要政府垄断的。除此之外,政府垄断越广越久,将增加更多的腐败和低效。

(四)影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和建构

这是最根本或最大的风险。金融危机频频出现,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市场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的重大促进作用。市场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方向,这一点是坚决不能动摇的。否则,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问题就会陷入迷失,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的进程就会被拖曳,我们将会为之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改革成本。

参考文献

[1] 马骏.“国进民退”五大案例背后[J].中国经济周刊, 201012.

[2] 宋世俊.浅谈我国4万亿投资下的国进民退[J].现代经济信息,201002.

[3] 王红茹.张伟复.“国进民退”真伪[J].中国经济周刊,201011.

[4] 卫兴华,张福军,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J].红旗文稿,201009

[5] 葛兆强,“国进民退”的本质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构[J].中州学刊,201001.  



本文编号:17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7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