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模式研究
李敏 黄黎华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然而中国银行业在碳金融业务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和单一。本文在研究国外金融业如何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探索中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推动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 银行业 业务模式
近年来低碳经济在中国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最终未达成一致协议,但却使得“绿色经济”、“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绿色产业无疑是中国未来几年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头戏。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产业调整的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其中银行业的作用不能忽视。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抓住碳金融业务的时机也是参与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 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亿美元,亿美元。巴克莱资本环境市场部总监预言,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金融机构也不断参与到碳交易市场,创新出丰富的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衍生品,碳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而一个迈向成熟的市场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
在中国碳交易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交易,即发达国家向我国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获得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在CDM这个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2002至2008年期间,中国占所有签约CDM交易额的66%,而在2008年中,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4%,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见图1)。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我国宣布到2020年将把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计划达663个,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减排量总量的58%,注册的计划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占世界第一。这无疑给中国的碳金融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资料来源: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9 ,The World Bank
二、中国银行业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情况
相比较中国碳交易额的迅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的金融市场对碳金融业务的应对却相距甚远,其中作为金融市场重要中介的银行业对碳金融业务的参与仍然非常浅显和单一。表1大致列出了国内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主要情况,可以看出中国银行的确在碳金融业务领域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由于国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的制度和平台,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业务主要以降低高耗能和产能过剩产业的信贷为主,虽然国内一些银行也推出了一些创新的碳金融信贷的方式,比如说和国际金融公司合作,进入能效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利用清洁能源,以及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融资,主要是集中在相对下游和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对于项目咨询、二级市场等领域参与比较少。目前按照国际规则运作的碳金融业务,只有唯一参加“赤道银行”的兴业银行于2009年12月22日在福建省三明永安市推出了福建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这是我国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
表1:国内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主要情况
已开展碳金融
业务的银行
信贷
理财产品
重大事件
兴业银行
首家推出针对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绿色信贷”
中国低碳信用卡绿叶版
2008年10月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浦发银行
IFC能效融资绿色信贷
不详
2010年1月率先发布了“建设低碳银行倡议书
2009年7月率先尝试独家财务顾问方式发展碳金融
光大银行
不详
绿色零碳信用卡
深发展银行
不详
挂钩排放权交易的理财产品
无
中国银行
基于CDM项目的融资配套掉期业务
挂钩排放权交易的理财产品
无
其他银行
大多已经制定了绿色信贷的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
不详
无
资料来源:各家银行网站
相比较国外金融业,自2005年初《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很多国外商业银行就纷纷进入碳金融市场。开发出了丰富的碳金融交易工具(见表2),市场交易非常活跃。全球对碳金融市场的争夺将逐渐升级,我国的金融业应当抓住这次全球性的机遇,充分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来。
表2:国外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类型
碳金融业务类型
举例
减排项目融资
个人信贷产品
荷兰银行为符合政府环保标准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1%的利率优惠;
德意志银行则推出节能抵押贷款,用于个人客户家庭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装置的装修和更新换代工程。
成立碳银行
碳基金
意大利碳基金通过世界银行购买南京钢铁股份公司6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权
荷兰碳基金、日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等等
基于CERs的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
EU ETS—欧洲排放交易体系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第一家期货性质的气候交易市场
2006年10月,巴克莱银行率先推出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
零售产品
中间业务
碳交易保理、信用证等结算业务
碳基金托管和代理销售等
资料来源:自行整理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模式
1、 按照国际规则提升绿色信贷
目前我国银行业开展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以绿色信贷为主,一些银行虽已制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规划和操作规则,但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价格标准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把控,我国银行业处于竞争弱势。目前首先应当认清和细分我国低碳产业的主要客户(主要包括新能源板块和节能减排板块),同时注重不断培育新的客户。其次,应尽快制定行业普遍认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然后,,不断探索碳金融融资的担保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起始阶段
构建阶段
企业合作
贷后监督
2、 大力发展碳金融的中间业务
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目前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产品的多样性和盈利性上都处于劣势,涉及碳金融业务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中国银行业在碳金融的中间业务方面应当主要关注三个方面。首先,提供融资租赁,在现有融资租赁的模式上探索适合碳金融项目新的融资租赁模式。其次,财务顾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际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联系境外潜在的CERs买家,或协助企业合理规划项目的资金安排。最后是资金账户管理或基金托管等业务,相比较目前世界上碳基金已有58只,然而中国却发展很慢,国内拥有托管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碳托管业务。
3、 开发多种碳金融理财产品
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中国银行业在此领域可以充分创新。商业银行推出更多的与环保以及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有利于更加提高企业参与碳金融项目的积极性,并提高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4、 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碳金融业务
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同时逐步引进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合作,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如以结算和代理业务为突破口,协助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完善的交易制度,并适时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和议价能力。
四、政策建议
银行业在探索碳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
1、低碳经济的产业链通常比较长,子行业更多,市场边界更复杂,其投融资运行不仅要求传统的企业投融资合作、项目投融资合作,而且更需要大产业思维和多行业投融资合作,如政策性金融、银团贷款、产业合作基金、国家投资基金等高端投融资工具的突破和推进。
2、碳金融对市场的开放性、规范性和体系性要求更高,需要高等级的金融工具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我国银行业应当努力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和国际规则的熟悉运用,借中国将上海发展“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同时可以允许部分外资商业银行适度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
3、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另外银行对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仍然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应当促进相关规范的形成。
4、如《碳金融:现状与展望》一书作者索尼亚·拉巴特最后所讲,只有在所有经济元素—消费者、制造商和规范者—都将温室气体纳入他们的盈亏总计时,碳金融才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气候变化挑战的方法。因此,低碳经济是中国和世界全民范围参与的重大事件,银行业应当在其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R〕. 2009.5
〕.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第一版
3、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R〕. 环境经济,2009.3
4、高山,赤道原则与商业银行发展〔R〕.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本文编号:17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