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中国的应对措施
余海永 甘肃省成州锌业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本文论述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揭示了经济二次探底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针对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 二次探底 措施
温家宝总理今年5月在东京出席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举行的欢迎午餐会时表示,必须密切观察形势,做好预防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准备,中国现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为时尚早。无独有偶,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国际著名投资人罗杰斯也认为:欧元仍会继续走低,全球通胀会越来越严重,全球经济必二次探底。所谓“二次探底”是指由于前期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宏观经济复苏政策效应逐渐消退,而此时微观经济主体尚未完全复元,实体经济运行数据指标出现再度下调的状况。形象地说即宏观经济由“V”型向“W”型转变。我们知道,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迅速下滑,然后,各国开始联手救市,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快速恢复,实现了经济的“V”型发展,但随着迪拜危机、高盛欺诈事件、美国 “两房退市”,欧债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又开始下滑,即由由“V”型向“W”型转变,出现了二次探底。
一、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原因
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与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有惊人相似,政府都受到压力削减预算,而经济复苏乏力。回顾近现代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史可以发现,在经济危机复苏过程中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折。笔者认为导致此次世界经济即将出现“二次探底”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欧盟、美国经济遭受危机重创,经济复苏步履维艰。
2、欧美宏微观经济复苏不同步,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复苏步伐。
我们知道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三是增加就业。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五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采用刺激型的经济调控政策,使世界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恢复,但在积极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会产生通货膨胀。目前,欧洲国家不仅实体经济未真正走出衰退,而且陷入了欧洲有历史以来的多国主权债务危机,为了防止债务危机演变成新一轮金融危机,纷纷出台了财政紧缩方案,提早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美国受国内需求不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影响,并不急于退出经济刺激政策。欧美宏微观经济复苏未能同步,就业领域失业率居高不下,虽然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无就业增长型复苏”,但从中长期来看,如果政府的经济干预不能推动实体经济就业和消费重新启动,那么,非但前期的努力可能化为乌有,而且前期大量的政府流动性注入也会进一步推高通胀,形成最为不利的“滞胀”格局。
3、经济结构不合理和泡沫经济,使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信号。
目前,美国经济表现疲软,中国经济发展放缓,欧盟仍处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中。美国由于过度借债,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中国由于过度储蓄、过度依赖外贸,经济结构也严重失衡。美国的泡沫体现在房地产上,中国的泡沫则体现在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上,欧盟,赤字与主权债务危机仅仅是风险的一部分,货币做空投机压力与通胀压力加大、微观就业领域回升乏力等都迫切要求各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整个欧盟来说,赤字与主权债务危机是目前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对于美国来说,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胀风险、微观就业不足是其未来经济复苏出现反复的主要原因。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胀风险是其经济重振的主要障碍。
二、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影响
1、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联储理事丹尼尔-塔鲁洛表示:“欧洲债务问题如果得不到控制,将导致金融市场冻结,并引发与2008年年末市场崩溃类似的全球性危机。”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坚定地强调,欧元仍会继续走低,全球通胀会越来越严重,全球经济必然二次探底。此外,主权债务危机使得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放大。国际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6月28日发布的报告警示,欧洲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普遍增加,而美国今年破产银行数目是去年同期倒闭家数的两倍多,欧美银行体系或将遭遇新一轮危机。
2、对失业率和通胀的影响
美国4月份失业率意外上升至9.9%,欧元区4月份失业率升至近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企业裁员人数仍在增加。同时,4月份零售额出现18个月来最大的月度跌幅,说明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仍然疲软。中国5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3.0%左右,再次燃起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紧政策的担忧。欧债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迟迟无法“退出”刺激政策,更令各国物价火上添油:英国、印度、巴西等国的CPI远远高出2%的安全指标。近万亿欧元的欧债以及不断高涨的通胀预期等经济问题的显现,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
3、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最黑暗时期过后,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便成为国际市场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对通胀风险的忧虑,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型国家率先退出了加息的利器,越南、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接连上调了利率的空间,而中美两个大国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却不得不在刺激与退出的平衡之间进行艰苦的决择。据有关国际金融机构估算,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前期世界各国政府已然向市场投入了超过12万亿美元的救助资金,其中大量的资金来源于国家发行的债务。主权债务危机成为悬在全球经济复苏头上的一把刀,也让中美两国和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面临政策两难,刺激措施如何退场变得十分棘手。如果加快政策退出的步伐,那么“二次探底”或将真的很快到来,刚刚复苏的经济被打回原形,这是各国政府都不愿看到的;而如果金融危机之下庞大的“救市”强心剂不及时撤出,高通胀风险的隐忧可能又会日益凸显,中长期看,经济代价也是会很大的。在此态势下,中美两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再次进入“风雨同舟”时期。
4、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下滑的风险正在加大,中国受到波及的几率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政府为挽救经济,开出了“4+1”药方。其中的“4”是指:第一,去年推出了4万亿救市;第二是十大产业振兴方案;第三是汽车、家电、建材下乡;第四是银行信贷的六成用作基础建设。还有“1”就是今年政府推出的未来10年再推出5万亿救市。郎咸平表示,“政府给出的这些药方表面上是拉动内需,本质上却是利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而严重的产能过剩就是二次探底的前兆。”总体来看,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之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欧元的大跌间接令人民币升值了15%,今年中国对欧出口前景将变得不确定。第二,中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步伐将放缓。中国5、6月份的PMI指数(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全面回落,在人民币升值、加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楼市调控等问题上也都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例如,在备受各方关注的加息问题上,倘若中国率先于美国加息,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那么大量热钱或将涌入国内,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也会再次加重;而如果中国不退出加息武器,已连续4个月的负利率局面仍将持续,容易助推资产价格泡沫,给尚未有效缓解的通胀风险雪上加霜。第三,热钱短期内或撤离中国的几率增加。国际黄金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跌跌不休的欧元遭遇大肆抛售,不少资金纷纷回流美元,黄金美元再次成为避风港,热钱在短期内撤离中国的几率增加,可能引发中国经济的剧烈动荡。
三、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中国的应对措施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中国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将会较现在有所恶化,经济政策需在防通胀的同时继续维护经济增长。温家宝说,中国今年确定的经济工作方针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使宏观调控更加把握好方向、力度和节奏。为了走出危机,中国必须作好应对工作:
1、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以许小年为代表的一些专家认为,金融危机正处在危机后期,各国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上的问题还没解决,光靠投资拉动无异于饮鸩止渴。今年的投资主要靠政府部门主导,明年国家可投资项目并不多,政府投资很难持续高速增长,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4万亿投资是在给经济打“吗啡”,目前通胀已经显现。此外,国内在拉动内需的过程中,几乎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投资领域,使得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今年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唯一的办法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变投资与出口拉动为消费拉动。扩大消费,首先要减税,其次要加大社会保障,最终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保证持续稳定的增长。我们必须借助这次危机带来的机遇,借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升级,从主要靠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经济增长。
2、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府调节经济生活,通常是财政货币政策并用。当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供给的增长速度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选择“双紧”财政货币政策;当总需求的下降速度超过总供给的下降速度时,经济不景气,通货紧缩,选择“双松”财政货币政策;当总供给的下降速度超过总需求的下降速度时,经济滞胀,选择“松财政、紧货币”的财政货币政策;当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总需求的增长速度时,经济增长,通货紧缩,选择“松货币、紧财政”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防通胀与资产价格泡沫仍然是中国货币当局的首要政策目标。如果欧美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不采取加息政策,那么,中国仍可选择以公开市场操作与提高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为主进行调控;如果美国选择加息,,那么,中国也可以在利率政策方面有所跟进。在汇率政策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增加出口,提升就业,加速经济复苏,必然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加大施压力度。实质上,就是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变相达到本国货币贬值的目的。中国应在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在我方主导下逐步可控地实施实体经济可承受的升值。
3、抑制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超过了3%的警戒线。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了7月份的经济数据:7月份CPI同比上涨3.3%, PPI同比上涨4.8%。CPI中,食品和居住的增长比较明显; PPI中,采掘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比较明显。从食品价格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可以看出,目前的通货膨胀除了自然灾害方面的原因之外,国际市场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也就是说属于引入型通货膨胀。针对引入型通货膨胀,收缩货币供应量的措施并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而汇率的上调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金融方面的数据,7月份M2供应量同比增加17.6%,M1同比增加22.9%,增幅都明显放缓。可以看出,中央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幅度有所放缓,如果继续实施相同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资金不能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制造出比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由于中国目前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且浮动的范围非常小,基本可以认为是固定汇率,而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势必会使得央行增发相应数额的货币,这将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也给抑制通货膨胀增加了几分难度。另外,年初中央政府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目标为7.5万亿,上半年完成了4.62万亿,下半年还有2.88万亿的剩余资金会随着实际经济对贷款的减弱而进入资本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因此,国家要对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措施。总之,中国经济的复苏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但同时,通货膨胀等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参考文献:
[1] 陈和午. 全球经济“二次探底”? [J]. 南风窗; 2010(16).
[2] 专家解析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与应对策略
[3] 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政府或采取进一步政策
本文编号:17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