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三年多来,人民币持续升值,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收支、国际贸易进出口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透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正反面影响,提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 升值 国际贸易 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分析及现状
(一)背景分析
1、升值是迫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压力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一直持续不断,尤其是2005年3、4月份以来又进入了一波高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的强硬态度。美国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最大理由是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失衡。根据美国普查局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商品贸易逆差产生地。2004年美中之间的商品贸易逆差达到了1620亿美元,占其全部贸易逆差的24%。
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力量除了美国外,还有日本和其他国家。日本财务相盐川正十郎在2003年2月的7国财长会议上提出了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由于美元的持续走低,欧洲和东亚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担心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人民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因此,自2003年年初以来,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2、我国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预示着人民币被明显低估了
年
(二)人民币升值现状
面对如此巨大的升值压力,中国进行了人民币外汇体制改革,改革自2005年7月开始,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浮动范围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
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自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11月27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可看出,自2005年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的趋势。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的1︰8.1100,一度升值为2008年11月27日的1︰6.8292,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15.79%。实际上,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在“温和”地升值,到了2008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已明显加快,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7.0 大关,报出1:6.9920。之后的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直至9月23日创出6.8009的新高,随后人民币一改以往对美元单边上扬走势,开始跟随美元小幅波动。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最近的两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趋于稳定,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部分货币竞相贬值的大环境下,维持稳定不失为一种稳健的做法。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正面临内需不足,出口不景气的形势,在此情形下,人民币在11月下旬已经呈现轻微贬值的趋势,这对出口企业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汇率变化一个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对贸易的影响。从微观上来说它会改变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利润的核算,从宏观上来说它会对商品的进出口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收支差额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差额。
1、抑制出口,减少贸易顺差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币诸如美元贬值,出口到美国或其他国家时所得到的信用证上的钱已经不值钱了,例如美国人开来的信用证金额为10000美元,等结汇的时候它的实际价值就只有大约8000美元(按当前汇率水平)了。而且出口的产品到达国外的时候汇率因素会直接导致你的成本直线上升,价格贵了自然就没有人买了,从而削弱我国出口商品在外国市场的竞争力,打击出口商的积极性,最终抑制出口。
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抑制作用已经凸显。2008年2月至3月,我国总体贸易顺差减少了10%,在之后的两届广交会上影响更加突出。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向来被看作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和方向标。在2008年4月中旬举办的第103届广交会上,纺织品展区冷冷清清。而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参加此次广交会的客商人数比上届减少了13.5%。再看刚刚结束的第104届广交会,虽实行了“一届三期”的改革,展览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却丝毫没能缓解外贸出口的严峻形势。本届广交会于11月6日闭幕,截至11月5日,本届广交会到会境外采购商累计17.5万人,出口成交额累计315.5亿美元,成交额比上届下降17.5%。另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8年一到九月中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其中服装出口回落幅度最大。2008年前九个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369.4亿美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8.1%,出口增幅继续放缓。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的增幅同比回落21.24个百分点。
2、有利于进口,进口成本降低
相反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利于进口增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会导致以美元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降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鼓励了我国进口企业从国外进口商品,从而扩大进口。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对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会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暂时平息国际上对人民币币值过低的批评。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与建议
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副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规避升值带来的风险,尽量减少损失,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外贸出口企业应着眼于降低出口商品成本,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比如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原料的成本降低,对于一些靠进口原料生产的企业,可抓住时机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进口生产所需原料。此外,还要依靠科学的管理与经营方针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
再者,应致力于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过去,我国出口商品以中低档商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采取的是低价的竞争策略。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比过去大大缩小,如要保持过去的利润水平,则必须提高商品价格,这样,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失去了价格竞争的优势,难以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同类商品相抗衡。因此,“低价”不是长久之计,中国出口企业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从长远来看,必须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而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出口企业就必须重视技术进步,加大技术投入,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转型,勇敢的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要积极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有利一面,加速引进外资,把握国际技术外溢的契机,推动技术进步,提前在IT、生物科技等未来新产业上布局,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
2、在签定合同时约定风险条款
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外币的贬值,也就是说以外币签定的出口合同,到结算时实际收汇将减少。因此,在签定出口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汇率变化后的价格变化条款。以规避人民币升值,而外币贬值带来的货款减少的风险。
3、采用有利于出口商的货币结算
人民币升值是针对美元大幅度升值,而对于其他外币,并非如此。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不同,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等其他货币却处于贬值状态,对英镑的升值幅度则要小得多。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在签定出口合同时,为了避免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造成的货款损失,可改用其他币值较稳定的货币结算,如欧元、日元。或者直接争取用人民币结算,这样避免了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环节,也规避了用外币结算可能贬值的风险。
4、增加出口区域,开拓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特别是东南亚、中东市场
我国传统的出口区域以欧美市场为主,且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出口结算货币,但是受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的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美市场失去价格优势,竞争力大大减弱,而且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欧美国家很多进口企业资金紧张,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大幅度地缩减。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开拓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特别是东南亚、中东市场,不断增加出口区域。
5、可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或争取外商经济补偿的方式规避风险
面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企业可选择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在缴纳一定银行利息和费用后,企业将未来的人民币收益锁定,由保险公司承担人民币一旦升值所造成的损失。目前,国内一些地区的企业已经采取了这种措施,如在绍兴纺织出口企业中就应用得比较普遍。
对于一些长期合作的老客户,凭借双方长期建立的信用关系,可以争取与外商达成协议,如果人民币升值,外商要考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6、政府应利用经济杠杆对出口企业进行政策性扶持
各级政府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如税收、价格、财政、信贷、利率等,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各种手段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利用世贸组织相关政策,在世贸组织协议允许范围内给予相关产品出口补贴或提高出口退税率,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弥补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贸收入减少,从而达到既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收支,又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通货膨胀的目的。
事实上,本币升值具有双重性,关键在于如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尽管人民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形成了一定冲击,但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有利因素,人民币升值以后,一些外贸企业之所以无法承受这一风险,根本原因在于其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处于全球化竞争劣势地位,无法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从对外贸易大国到强国的挑战,中国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转变对外贸易形势的关键。实现产业升级,就是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唯有如此,才能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才能有助于我国外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风云.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24个国家GDP总和[J].环球时报,2008,7.
期.
[3]许少强, 朱真丽. 1949-2000年的人民币汇率史 [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易纲,张磊.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5] 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J].金融论坛,2005,8:3-8.
期.
本文编号:18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