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3-18 14:35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条件和要素。所以,必须从规范市场,平衡供求,调整产业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控制两极分化等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的阐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开始,通过《剩余价值论》的探索,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了他对经济危机的理论认识。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在物物交换形式下,买和卖时同时发生的,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有的人只卖不买,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随着货币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从而进一步增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只有可能性。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才能从可能转变为现实。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就是,

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本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如果这些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于是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货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形式时,经济危机随时都会成为现实,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强化的作用。若在生产交易中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的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遭到破坏的时候,信用危机转化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就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当前,我国运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存在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第一,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来看。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但这三个事实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当今社会主义生产已是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主义企业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独立主体,以追求自身利润和财富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由此可见。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从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来看。恩格斯说过“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已经表现出来,并且愈来愈走向极端。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加剧社会生产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工具正是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对立物;每一个别生产企业中的社会化生产所具有日益加强的组织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企业以追求利润和增加财富为经营目标,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更多的是只考虑到微观而难以顾及宏观,产品的供求失衡也在所难免。

第三,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来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他指出“社会消费力即不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生产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从我国目前发生的情况来看,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上升。虽然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已经初步进入买方市场,但消费不足的问题仍然困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如何防御经济危机

   第一,构建一个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和政策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要求充分的经济自由。但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当担任“舵手”的角色。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迎接挑战,防范经济危机于未然。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需的,但不应当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靠搞投资得到的高增长是不能持久的,而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结构失衡。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期,要求把投资重点转向技术创新,设备改选上,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增大有效需求。当前我国高收入阶层消费需求高度饱和,而低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低层次徘徊,导致社会消费格局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供求结构的矛盾与失衡。在当前情况下,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个人所得税等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四,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谨防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在我们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引起经济危机的宏观经济表现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现象,所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的实际经济操作就是防止经济运行过程中过分紧缩和过度膨胀。通过经济,法律手段使国民经济在紧缩和膨胀的平衡线上下波动运行。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18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