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儒家文化成就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

发布时间:2015-03-18 14:30

关键词:儒家文化 亚洲四小龙 经济奇迹 权变

引言

七十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却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对这种现象,我们自然疑问重重,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综述亚洲四小龙与儒家文化

远古的东亚一直有“蛮夷之地”之称,而现如今,东亚各国和地区却先后启动现代化进程,亚洲国家第一次以比较独立自主的姿态,通过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的方式,开始与北美和西欧列强进行比较平等的对话与合作。

七十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却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 被称为东亚奇迹。对这种现象,我们很自然就要追问: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它背后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东亚奇迹发生在东亚而不是其他地区?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背后究竟有没有东亚各国和地区共有的东西?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围绕东亚奇迹,世界各国学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贝拉巴拉萨和安妮克鲁格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主义学家,认为是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机遇造就了东亚起飞.以查莫斯约翰逊、爱德华梅森、勒里琼斯、罗伯特韦德、戈登怀特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来解释东亚的经济起飞.有的学者将东亚奇迹归因于权威主义柔性权威主义

那么,究其深层原因,很重要一点是东亚群体受到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那是一种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被后人称为东亚价值观。虽然学术界对促进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仍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有一个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

二、简述儒家文化与思想,并联系现代企业管理

为了论述四小龙经济腾飞确实与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我便先从儒家文化思想入手进行阐述。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管理体系的开端——《论语》

 《论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企业家就应当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应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双赢乃至多赢。

(二)儒法合流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中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要使一个群体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必须有。所谓,即在有大的相同共性的群体中再以小共性划分出来的组织。有了这种划分,才能形成人类生存的保证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标志着社会分工化和组织有序化的实现。这种大的组织管理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以宽容、仁爱、平均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再辅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成为华人在海外所创企业的显著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

(三)儒家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当代的管理者应拥有刚正宏大的精神,,大义大德的人间正气。职业经理人身上就需要有别与他人的“士”的精神。《大学》中也十分强调将人的道德修养确定为儒者修己治人、化民为俗、改良政治的中心环节。现代的企业管理者、领导人应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个人学识、能力的提高,只有他们起到表率作用,才能上行下效,推己及人。

(四)儒家思想式管理的行为法则——《中庸》

《中庸》有云“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着重阐述中庸之道,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物极必反”,任何极端的主张的主张和做法都不可能长久。“中庸”讲得是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无所偏倚,恰如其分。管理者成功最要紧的就是掌握“度”,经济学中博弈就是在各点当中找平衡定位,找“黄金分割点”。管理中讲究赏罚奖惩有度,恩威并用,宽严相济,软硬兼施,双管齐下。

而“通权达变”,讲的就是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强调“时中”的精神,即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对于“亚洲四小龙”,在管理企业时,借鉴西方管理思想,融入国情,对中西方价值观进行融合,就是中庸思维的体现。在管理实践中,统一意见的过程是中庸思想的最基本表现,它不是机械得统一意见,而是创造性的综合。

总之,亚洲四小龙的企业文化是以新儒家文化价值观为核心。新儒家价值观是结合当地实际,借助于西方现代经营管理而发展的。讲求诚信、买卖公平、择时任人、勤奋节俭,这种以儒入商的儒商经营有一共性,即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结合起来。人们普遍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背后,有着数千年东方文化的积淀和支撑。

三、就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发展,谈谈儒家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中都注重儒家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的结合。亚洲四小龙的企业文化是以新儒家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在管理方式上侧重于家长式管理,同时还兼有现代的经理式管理。

接下来,我分别就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发展,谈谈儒家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韩国

60年代初开始,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经济发展计划的高度集中,韩国的成功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与适度在其中体现得十分完美,值得一提。其作用在韩国三星集团的成功经验中可见一斑。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发展史可以算得上是爱国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怀着“事业报国”的理念,在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下,三星集团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复兴。其经营理念是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出最佳的产品和服务,为人类社会作贡献。三星人才理念是三星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力争建立一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将为员工提供发挥潜质,提高能力的广阔空间。

(二)新加坡

新加坡是地窄人稠的城市型岛国,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然而新加坡人民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恰如其分地开发了人力资源,并采取一系列符合本国实际且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切合时宜的方针政策进行建设,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使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交通中心、贸易中心、工业中心、旅游中心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为何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近似专制的政治体制、家族式的国家管理模式与经济上的高度自由化、国际化所构成的长期稳定的社会模式是保持新加坡经济增长的本质原因。

新加坡的经济有今天的发展,要得益于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先生。他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相反,这种威权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

(三)香港

综观香港自明代以来几百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撞中,香港地区做为这两大文明的交接点,发挥着“中转站”的作用和获取相应的好处。香港的崛起,其根本原因如此。

回归之初,香港服务业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及与中国内地的紧密联系,经济结构经历重大转型,香港蜕变成为高增值服务业的基地。使香港经济得以繁荣的经济制度是劳动分工的秩序,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这一中庸而不极端的做法使得社会安定,经济蓬勃发展。

而资产占了全香港70%90%的房地产、集装箱总量的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更是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李嘉诚的人生哲学中,他认为“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长久”;“信誉,诚实,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还重要”;“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实在我觉得''字,是终身用得着的”。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更以 “进中求稳,稳中求进”为其经营之道。

(四)台湾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的发家之路,曲折而艰难。从建筑业到木材业,到塑胶业,再到木材业,进入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包括16家人企业公司,拥有员工4万多人,股东10万人,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周易》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万事万物总是处于变化中,企业的生存环境亦是如此。企业应该敏锐洞察到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措施,实行改革、创新。王永庆正是抓住了木材行业及塑胶行业的变化和发展,发展壮大了企业,成为台湾首富,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

结论

儒家文化在现代经济中权变应用

1997年,亚洲出现了金融危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影响。儒家思想不是万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出现了许多新格局、新方向,要面对很多新挑战。我认为,儒家文化作为我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生存发展的指导方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就是铁证。儒家文化不仅使我们亚洲人从中受益匪浅,也被西方人所欣赏和学习。但是,各个时代和地域有着各自的特点,儒家思想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而不是生搬硬套,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将儒家文化和思想发展、升华,让它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本身,权变思想也是儒家文化之精髓,应该为后人所用。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本文编号:18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3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