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4:1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研究
【摘要】: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曾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中,通过采取“掠夺式”的开发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取得了文明的巨大进步,但随着人口激增和物质生活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发展方式陷入资源和环境危机。因此,人类必须摒弃传统的线性发展思路,以新的方法破解当前的经济发展难题,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最新经济发展模式。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反映近代西方工业化特点、蕴含系统观和辩证法、体现环保理念和生态观、重视科学技术应用的几大特点,在其本质上包含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三大原则,是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指导。学习、研究和应用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而且将有力回击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马克思理论没有生态思想的谬论,对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在中国循环经济实践中具体应用,实现和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同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由来已久,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和“桑基鱼塘”模式等就是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端和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型的农业文明蕴涵着宝贵的循环经济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在当代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从创建各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重点,推广实践和教育宣传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因此,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十八大报告和“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任务,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现实背景下,必须通过对包括法律法规、创新教育、政府行为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的革新,实现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 循环经济思想 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绪论8-15
-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释义8-12
-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12-14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4-15
- 第一章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内容和特点15-22
- 第一节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基本内容15-17
- 一、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15-16
- 二、原料和产品再利用16
- 三、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16-17
- 第二节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主要特点17-22
- 一、反映近代西方工业化特点17-18
- 二、蕴含系统观和辩证法18-20
- 三、体现环保理念和生态观20-21
- 四、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21-22
- 第二章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重要意义22-28
- 第一节 中国循环经济实践需要22-26
- 一、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22-24
- 二、中国循环经济实践需要理论24-26
- 第二节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理论意义26-28
- 一、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理论发展的需要26
- 二、中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的需要26-28
- 第三章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基础28-37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循环经济思想及其实践28-31
- 一、中国传统循环经济思想28-29
- 二、中国传统循环经济实践29-31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成就31-34
- 一、中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31
- 二、中国循环经济实践成就31-34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协同创新34-37
-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34-35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协同创新35-37
- 第四章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中国化目标与对策37-43
- 第一节 时代化: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37-39
- 一、国际合作与消化吸收37-38
- 二、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38-39
- 第二节 大众化:健全法规与宣传教育39-41
- 一、健全法规和加强执法40-41
- 二、强化宣传和教育普及41
- 第三节 民族化:根植中国文化创新发展41-43
- 一、结合中国实际深化实践41-42
- 二、总结实践不断创新发展42-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1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玉华;中国古代朴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孙艳霜;;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3 胡锦涛;胡锦涛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J];当代贵州;2005年15期
4 牛先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化、大众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5 解保军;;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生态维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2期
6 宋超;栾贻信;;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复杂性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12期
,本文编号:1004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00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