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我国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10:25

  本文选题:碳排放权 切入点:交易机制 出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气温在逐渐升高,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地理等问题,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如今,全球人民都意识到要想阻止气候变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唯一一条途径乃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鉴于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应运而生。此后,碳排放权交易便在美日和欧盟国家推广开来。为了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需要,碳排放权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应运而生,旨在控制碳排放权交易,反映企业碳排放权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及政府承诺减排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以及经济学相关理论,随后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相关问题。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针对碳排放权的具体处理提供建议。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确认碳排放权主要持以下几种观点,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金融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在计量方面,主要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属性。本文认为,碳排放权不代表从第三方获取现金的权利,不能确认为金融资产;排放权并没有有形消耗和生产过程,不属于存货;是否取得排放权并不影响企业生产,但许可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前置条件,因而也不确认为无形资产。碳排放权是企业最后将奉行交付与其碳排放量相称的排放权的义务,它与排放交易规划下产生的义务相关联。碳排放权不同于现存的任何资产类别,因此应单独归类于一种新型资产。对于从政府无偿取得的排放权的配额,因其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而不应做会计处理。对碳排放权建议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它比成本计量能更好地反映其经济实质。通过对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问题的研究,统一碳排放权会计处理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全貌和真实情况,评价企业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经营管理行为,进而评价企业的长期战略。同时为国际上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s rising gradually, causing a series of social, political, geographical and other problems, which are widely concern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Now,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aware of the need to prevent climate change.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follow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is,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and the Kyoto Protocol (Kyoto Protocol) came into being. Carbon trading has been promo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has emerged as a management activity aimed at controlling carbon trading. It reflects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takeholders' decision-making and government commitment to reduce emissions. Firstl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nomics related the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accounting. Then it analyzes the accounting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old the following views on how to confirm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nd recognize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s stocks, financial assets or intangible assets. This paper holds that carbon emission rights do not represent the right to obtain cash from third parties and cannot be recognized as financial assets, that emission rights do not have tang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do not belong to inventory. The acquisition of emission rights does not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the enterprise, but permits are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for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are therefore not recognized as intangible assets.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re the obligations that the enterprise will ultimately pursue in delivering emission rights commensurate with its carbon emissions, It is linked to obligations arising under emissions trading programmes.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re different from any existing asset class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classified separately as a new type of asset. It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accounting because it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recognition of assets... The proposed uniform use of fair value measures for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s it better reflects its economic essence than cost measuremen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The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for carbon emission rights will not only help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and true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but als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Then it evaluates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the enterprise and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5;F832.5;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3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4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5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6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7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8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9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10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97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597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