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新探

发布时间:2018-03-19 23:15

  本文选题:马克思 切入点:经济 出处:《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重视经济增长问题。在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积累率决定。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如果把服务部门即第三产业,纳入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并不会使模型发生任何变化。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g和GDP增长率G之间的关系G= ,其中和分别代表基期和报告期的劳动生产率。“七五”以来,我国社会生产中,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总的趋势是上升的,,积累率在0附近徘徊,我国济增长源泉不是积累的扩大,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十五”期间我国GDP的增长率大约为7.64%左右。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资本有机构成、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来实现的。科技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在两部类间没有资本的转移的情况下, 如果两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积累率都相同,两部类平行增长;如果两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但剩余价值率和积累率相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类优先增长。在两部类间存在资本转移的情况下, 资本净流入的部类优先增长。只要这种资本的不平衡转移没有和第一部类内部结构产生矛盾,就不会影响社会经济总体的增长率。调节投资率,控制资本的流向,是减缓经济波动的重要条件。
[Abstract]: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have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economic growth. In Marx's economic growth model, the growth rate of social product is made up of capital. 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and the rate of accumulation determine. Marx's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materials. If the service sector, that is,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incorporated into Marx's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of social output value g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G =, in which the sum represents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base period and the reporting period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trend of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and surplus value rate is rising, and the accumulation rate hovers around zero. Th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not the expansion of accumulation. It is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15", the growth rate of GDP in China was about 7.64%.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nomic growth was made up of organic capital. The change of labor productivity and surplus value rate is rea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If there is no transfer of capital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i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the capital of the two categories, the residual value rate and accumulation rate are the same, the two categories of parallel growth; I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but the residual value rate and accumulation rate are the same, In the case of capital transfer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the net inflow of capital gives priority to growth. As long as the unbalanced transfer of capital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irst category, Adjusting the investment rate and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capital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to slow down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0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树青;;最先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J];经济研究;1981年08期

2 刘永佶;论《资本论》逻辑的主体[J];兰州学刊;1982年03期

3 唐咸正;;马克思的经济细胞学及其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1982年06期

4 魏埙;《资本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J];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S1期

5 许涤新;马克思对待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科学态度[J];世界经济;1983年09期

6 冯立天 ,赵青平;论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J];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10期

7 朱谱瑞;李翔华;;马克思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上的伟大贡献[J];当代财经;1983年02期

8 高凤岐;;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形成——读《57—58经济学手稿》札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9 季哈诺娃;郜华;;《资本论》中的总体原则和对原始生产关系的论证[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2期

10 刘光第;;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开展我国的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政治伦理研究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华;“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7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8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5 侯建国;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7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36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36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4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